3月31日出版的《浙江师范大学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办大学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毋庸置疑,大学培养的人或要掌握一技之长,能服务社会有所用;或要熟悉一科之学,能深入钻研有所得。但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学问,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做好学问。要让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建设“人才发动机”的作用,当前一件根本的大事,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他们从学会做人做起,学会做事,成就伟业。
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遵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原则,在所有影响学生成长、利于成才的一切可能时空范围中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完美结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要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科学设计教育内容。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要在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并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
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在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使之成为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提高认识,达到知行合一。
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座谈、典型宣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讨论氛围,让学生“看得见、说得出、记得住”,从而“进头脑、化行动”。
要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荣辱观直接影响到学生。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要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引导广大教师成为践行“八荣八耻”的模范,言传身教,以自身行动来影响学生。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