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胡贤慧 熊传宝报道)一所卫生学校的摊位前挤满了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旁边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却是门可罗雀。这是3月19日我校2006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上的一幕。
随后,记者通过问卷调查(抽样非师范生200人)了解到 44%的同学就业第一选择是“公司企业”,但37%的同学对教师职业依旧一往情深。进教育系统就业形势严峻,37%为何对教育系统“余情未了”?44%到底对自己的第一选择了解多少?
“娘家”是师大想捧“铁饭碗”
教育技术(非师范)专业的夏同学说,比起到企业发展,教师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再者,填报志愿到师大就有往教师队伍靠拢的意思,况且自己的教师技能也并不差。夏同学差不多道破了许多第一选择“教育系统”的非师范生的想法。
但教育系统的就业形势却并不如这些同学的愿。学校对非师范生门槛“高悬”,甚至干脆拒之门外。春季招聘会上,与会6家幼儿园全部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学历,义乌一家幼儿园甚至要求有“五证”,即本科毕业证、五项技能合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健康证。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的竞争淘汰机制也日益完备,“铁饭碗”早已不“铁”。
另外,“娘家”也不全是师范性质了。仅我校2006届本专科毕业生5521人,就有非师范类毕业生2841人,全校非师范生的人数全面超过了师范生。学校对非师范的培养思路正在调整,不再鼓励非师范去挤“教师独木桥”。
你对“一号对象”了解多少
调查显示,70%的同学认为企业实践性强,因此理所当然实践能力是招聘方衡量招聘对象的首要标准。
但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没有主动训练提高实践技能,对自己的选择对象公司企业也知之甚少。
40.7%的同学反映,自己对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一无所知,69.1%的同学对差不多每个企业都有的见习期完全不了解。大三的王同学说,虽然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但是对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了解还是少得可怜。大多数受访的低年级同学认为就业离自己还十分遥远。大一的戴同学说:“就业最起码也是两三年以后的事,现在根本没考虑过。”
人品好“懂我”才敢要你
来自大多数企业的声音却和在校非师范生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虽然注重实践能力,但更强调工作态度。
本次招聘会上,几乎所有到场的公司企业对应聘者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的要求都并不高,许多招聘者要求应聘学生能吃苦耐劳、安心工作,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等。武义一工贸有限公司第一条招聘要求并不是专业素质及其他,而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有自信。来自宁波的徐经理告诉记者,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不是招聘过来就能独当一面,而更多地要求毕业生有诚恳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实践技能方面,企业会做相应的培训。
“许多毕业生一看到专业不对口摇头就走,是不了解公司企业的运作模式,实际上我们更看重一个毕业生的品质和潜质。”一位到场招聘的老总对毕业生的不当就业观念感慨道。
舞台很大心为什么不属于她
“半年内招聘广告登了五六次,也跑了几场招聘会,至今还是一个帮手都没有找着。”像某设备有限公司的高总工程师这样内心充满无奈和困惑的企业老总并不少,而另一边不愿意去企业,想去又没好好准备的非师范生也很多。
工商学院副院长郑文哲认为,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最大的就业舞台。他指出,毕业生不要只看眼前的待遇,而不注重发展前景。企业招聘底薪并不是很高,这是由其本身强烈的成本意识决定的。但是,企业是相信业绩的,一旦业绩上去了,收入也是会成倍上涨的。
对于同学自身努力,郑文哲建议大家全面培养自己,一进大学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就业做准备,结合专业和兴趣,培养企业注重的“四品”(人品、文凭、水平、作品)。
“娘家”的市场导航能力在加强
举办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进行职业规划测评,举行名企宣讲会、企业家论坛,与各类企业联手打造“产、学、研、实习”一体的企业实训基地,让毕业生有选择地提前介入招聘单位的工作运营,创办完全模拟真实公司运作的虚拟公司,举行外向型企业、民营企业等专场招聘会……学校和各学院就业部门对非师范适销对路的培养意识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市场导航能力也逐渐在强化。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我校非师范生能打破教育情结和师范“迷思”,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成功的轨迹。
编辑: 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