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走出当代大学教育的困境
日期: 2006-04-2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平报道)“读经典的原因是要走出空洞见到阳光”、“平庸有平庸的幸福”、“四十岁退休,能够发呆到老死是一种幸福”。高大的个子,一个板寸头,一副厚厚的眼镜架在鼻梁上,着一件米色长褂,身上透着一股乡土的书卷气,一开口就是一个个带着四川口音的冷幽默。4月20日晚6:30,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导刘小枫教授做客 “尖峰论坛”第12讲,与我校学子笑谈《当代大学教育的困境》。

激情讲演 陈仁伟 摄

  谈起现代大学的处境,刘小枫中西合璧、旁征博引,引用柏拉图、尼采的经典理论虽似信手捏来却丝丝入里。他从危机的最基本现象、危机产生的根源、解决危机的途径三个方面阐释了现代高等教育危机。

  关于“现代大学的处境”

  危机的最基本现象——教育素质下降:“大学成为市场”、各种世俗化影响。不正确的现代化思想导致大学市场化,讲究实用带来了利益的知识(不在大学里学的,通过实践习得)。我们的学习必须要向“高”的东西学习,而不是向“低”的东西学习。

  危机产生的根源——大学分科、实用型动力导致。分科导致知识的分化,风气被破坏;实用型专业走俏把实用技术性学校变成了大学,没有标准许多实用技术性学校稀里糊涂地就进入了大学;多数人的教育让少数人得不到教育,于是这些少数人“枯萎”甚至“变异”。现代大学教育困境不是一个阶段问题而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危机解决途径——通识教育的设置、回到“少数人”的学校、改变专业设置。通识课程读古代经史子集,大学要守住高贵的“贵族”精神,大学要创办古典诗学,要读中西方古代经典。

听众提问

  “摆弄”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有人说,刘小枫的笑是那种灿烂中略带“诡秘”的笑;也有人说他像个孩子,内心充满着摆弄“玩具”的欲望。他那诡秘的笑和幽默不时地引起一阵阵掌声,把师大学子“摆弄”得服服贴贴。

  谈到高等教育危机时,刘小枫放慢语速:“教育素质下降,大学成为市场”,正当同学快拿这个当作比喻句时,刘小枫脸一沉,“这个不是比喻,是事实!”随之,他举了许多例子:“有的学校开什么历史旅游学院,旅游需要念大学吗?还有什么商贸英语系,英语读好了难道就能做商务了吗?” 

  提及传统社会没有“大学”时,刘小枫禁不住拿同乡的廖平做榜样:“大学生要多读经史,我同乡、著名经学家廖平家境贫寒,就是喜欢读书,刻苦念经史,于是成了著名的经学家。”“喜欢不喜欢读书是人性的自然差异,不喜欢读书的人被‘逼着’上大学,结果总不能如意。我以前上课就经常有人睡觉,我没‘逼’他听我课,读书对他而言变成了一件不快乐的事情……”结合亲身经历来披露当代大学生的“困”境,引起了在场学子的共鸣。

  在阐述“知识是大学分科最基本原则”时,刘小枫自曝“身世”,自己以前就读的四川外语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俄文大队”,现场笑声一片。

  说到人性提高要往高处走时,刘小枫突然沉吟:“高处不胜寒啊”,“所以柏拉图《会饮》说不能把人随便地往高处放”,接着他话锋一转 “‘高处不胜寒’其时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些人感情上承受不了教育啊,所以教育要引导确实是要‘向上’走的人”。
  
  面对现代大学“困境”,刘小枫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哲学系会把好端端的人教坏,读本科没被教坏,那么读硕士会被教坏;读硕士没被教坏,那么读博士会被教坏;读博士要再没被教坏,就弄个副教授去教坏别人”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逻辑’,虽然有些尖刻和片面,但足以令人深思。

签名

  一位学者,用他的幽默和智慧解读着人生和哲学,也用他自己的方式提醒他的听众要重新审视人性与教育,告诉他们 “会提问题比回答问题重要得多。”刘小枫不但在“摆弄”他的“玩具”,更在努力地“摆弄”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他的这种良苦用心,让听者动容。


编辑: 宣传部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