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越看越舒服,探春是越大越反动”
晴雯心比天高,抄检大观园时,她的“掀箱”就是公然反抗。“如果晴雯在你们底下坐着,我看着就觉得舒服。”但晴雯高贵的心性和理念都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和容许的,所以不久后她因“毁谤生”被驱赶出大观园,在“彩云已散”之时抱屈身亡。《红楼梦》的主题也有以俞平伯为代表的“反封建”一说,探春等人与宝黛等人相比,被称之为正统派。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是最让人感到压抑的章节。“我们看看三姑娘探春说了什么话?探春已经得到消息,知道要来抄检,‘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当凤姐赶快上前解释‘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谁知探春不领情,当场把事情揽到自己头上:‘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凤姐向她解释是奉王夫人的主意,她也置之不理。探春突然讲了这样一段话‘像我们这样的家道要完蛋也还得有个过程。但是我们会**自灭,果然现在**自灭了,这说明我们这个家完了’。你听听,她上纲上线呢,越大越‘反动’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要当团员,谁够格?”
对于钗黛的评价有四大类:拥黛抑钗、拥钗抑黛、钗黛二元论、钗黛一元论。钗黛一元论是俞平伯等红学家1923年提出的见解,认为作者之写钗黛,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他的意中人,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便是作者理想中的兼美。
“所谓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如果黛玉这样的人物到了大学,那校长还不头痛死了,今天和这个吵架,明天和那位拌嘴,反正团员是没法入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喜欢宝钗。”
不过,王蒙说:“被黛玉爱上,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但以她那种性格,婚后很有可能被逼得要跳井。而宝钗太冷,连吃的药都叫‘冷香丸’,不过她不会逼着宝玉去考科举,这说明她对宝玉的爱还是纯情的。在他眼中,钗黛表现了曹雪芹对人性的两难选择,乃文化与性情之间、理智与感情之间、真诚与礼貌之间的两难选择。林黛玉是‘重情者’的符号,是性情的可爱,薛宝钗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可爱。”
“高鹗续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王蒙说:“我今天刚刚收到一位专栏作者写给我的信,他的下一篇文章就是《感谢高鹗》。他说,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很感谢高鹗,感谢他给了我一个完整的《红楼梦》。”
“续作是不可能的,尤其给天才作品续作更不可能,即便给自己续作都是不可能的。我还能写《青春再万岁》吗?或者《组织部的退休干部》?事过境迁了,续不出来了。高鹗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他保存了原著的许多资料,做了大量编辑工作,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随后王蒙话题一转,讲了一个“真理”:“我发现虎头蛇尾是世间万物的规律。你们看《圣经》里的《创世纪》,第七天,创世成功,上帝休息去了,就这样星期日成为休息天。你看多有章法啊!可是第八天他就不管了,瞧瞧世界从第八天开始乱成什么样了?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恐怖袭击……”
“你看红楼梦的结尾,宝玉没了,司棋死了,晴雯死了,鸳鸯上吊了,赵姨娘死了,凤姐病死了,袭人嫁人了,每个章回去了两三个人,这小说还有人看嘛!所以很遗憾。因为这不是悲剧的写法,死光了就不悲哀了。后四十回在描写上不如曹雪芹。”
“衔玉而生,难道患了婴儿结石?”
《红楼梦》开篇就提到,贾宝玉原来是一块补天的石头,可降生在了凡间,说明是皇子生在百姓家。“衔玉而生”,生下来就与众不同,自然高贵。“玉”能消灾护身,是这种特殊的身份在起作用。
王蒙说:“然而有些人太较真,硬要把小说和西方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搅和在一起。胡适在给朋友写信时提到,红楼梦是带有自然主义的风格的,和他遵循的科学主义人生观不谋而合,但可惜的是它的自然主义也不彻底,比如衔玉而生的情节不现实。金庸先生更是用产科的知识去研究,他拿出一组数据证明人类身体有异物,比方说结石是有可能的,但是婴儿口含结石出生还真没碰到过!”
“红学不是Logic,而是Topic”
王蒙觉得研究者要不远离红楼梦的要旨,最关键的是体会曹雪芹的那四句自我评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王蒙解释:第一句话的“荒唐”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另类,因为曹雪芹宣扬一个人生感悟,却选择了小说这样一种当时不入流的形式;第二个是精神自由,写了所谓的“好、了、空、无”,所谓的“生、老、病、死”,这些是我们不喜欢想的问题,但是所有人要面对的问题。人生无常,十五六岁的贾宝玉就看透了,他整天想的就是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小说的目的还是让你皈依于一种价值,这是第二句话里的“辛酸泪”,除了作者表明自己真诚的态度外,从作者设定的结局看,人生是荒唐的,除了家道的衰落,除了人伦和人情的恶化,还有价值的失落。第三句话的“痴”是作者的自白,一为“痴迷”,一为“痴狂”,首先是执著的,对艺术的执著,对爱情的执著。它开篇就弄一些虚妄的东西,什么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等不可考的地名,强调什么都是人生中过往烟云的东西。第四句话的“味”到底是什么呢?《红楼梦》的文字通俗易懂,小学高年级就可以读了,但你能不能理解它的味道呢?
“一部《红楼梦》,这么多年那么多人研究它,养活了多少人啊。我们解了它的味了吗?《红楼梦》不光是一本书,它是具有本体性特征的,是活的,里面有人生、世界、家庭、感情、历史、生老病死、金木水火土、阴阳等等等等。国外把‘红学’翻译成Logic(学),我认为应该是Topic(话题),我希望大家不要远离《红楼梦》的主旨。” (《浙中新报》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