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有一个北京中关村地区的营销岗位,众多求职者拿着厚厚的简历登门应聘,其中一位普通学校的本科生却凭一份调查报告,从众多博士生、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原来该学生花了一周时间,走访惠普产品在中关村的销售、使用情况,尤其对那些没有使用惠普产品的公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用调查报告这份特殊的求职信叩开了就业之门。
在准备这期就业专版的采访中,人事处副处长郑文哲教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这个特殊的求职案例。看到这个故事,那些惟恐招聘单位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的担心可以得到些许的缓解,但找工作的焦躁和迷茫却不会因此得到缓解。毕业生来不及仔细回味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一头栽进了就业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抉择中。
在11月28日的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现场咨询会上,有毕业生穿着运动服询问“这样的穿着可不可以去求职”、也有毕业生怯生生不敢带头上前咨询,但更多毕业生的疑惑是“不清楚自己想要找什么工作”、“没有特别突出的特长”、“简历这样写行不行”、“在教育系统就业机会有多少”……就业准备显然没有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成功求职者充分。
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谚语用在求职准备上也很贴切。准备与众不同的简历,获取就业信息,参加面试,甚至着装、递简历姿势、面试礼貌用语这些细节的准备,都可能影响到“去”和“留”的问题。
其实,应对求职大战,需要准备的何止这些,百万毕业生最终PK的还是综合实力。事实上,那些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优秀、特长突出并且目标明确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些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素质和能力,显然不可能临时准备,只有从低年级开始打基础,才能在毕业时像开头提到的那位本科生一样,有备而战,成功就业。
“机会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千万条求职宝典、秘诀不及一条“不打无准备之战”,成功的喜悦一定属于那些用时间积淀的耀眼光彩迎接伯乐青眼的有准备之人。(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