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上学生的求职心态
日期: 2006-12-03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记者团 记者 范家琪 实习记者 彭成彦 纪幸波 李春芹  陈怡颖)一边是招聘单位提共数量有限的工作机会,一边是手捧厚重简历的四处奔波的大学生,一边是高的惊人就业门槛,一边是毫无经验、茫然无助的求职者……如此情形,在今年的招聘会又让我们见到了。

“那是相当的无奈啊”

   在精业楼、体育馆、综合馆三大招聘会场里,人头攒动,各个应聘点被挤得水泄不通。然而,招聘方的高门槛、多限制,却使得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

   只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综合成绩的排名需要达到年级前15%,需要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及以上。甚至一个学校明确表明“中级职称或三年教龄。”……前来招聘的单位不少都提出了高要求。

   除了一高再高的招聘要求外,今年很多招聘单位在求职者性质、地域和性别方面的限制也愈为明显了。很多招聘单位都直接注明只招师范生、只招本地学生或只招男生。

   “我们这次只招师范生,非师范生要到6、7月才招。”在安吉一所中学的摊位前,非师范生小王又一次遭到了拒绝;特地从江西赶来的小李一上午下来一无所获,“招聘单位一看我是外省的就婉言谢绝了”小李无奈地说。

“就是只想当老师”

   虽然今天是师范类专场招聘会,招聘单位大多数为各级教育局和学校,但也不有少数公司、企业前来。与很多学校被层层包围相比,公司企业的招聘摊位点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我是师范类毕业生,教书是我第一就业意向,对公司企业没多大兴趣。”“我就是只想当老师,父母希望我当教师。”两位着眼于教师岗位的毕业生说道。

   另外,一些较为优秀的毕业生持有“非学校不去,非高中不教”的观念,挥之不去的教师情结困扰着他们。

签了协议,吃了“定心丸”

   体育学院的金燕、陈也乐两名同学拿着盖了公章的协议,“想不到温州二十二中学和我们俩都签了,真是太开心了!”

   外语学院邵同学看着就业协议书,深深地舒了口气。她说:“温州二十二中学虽是普通高中,但是能签下协议,总算吃了‘定心丸’了。

研究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招聘会现场,记者还见到不少教育类硕士研究生,采访中才知道研究生的求职之路也并不平坦。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的孙同学表示:“现在研究生工作也不是很容易找的,主要是专业不对口,历史教育专业本来市场需求就不大,而且近来各高校该课研究生扩招,岗位竞争就更加激烈。”

低年级学生提前感受招聘氛围

   一些低年级同学也前往体验。不少大二、大三同学表示,过来看看只是想多感受一下招聘的火爆气氛,也了解一下岗位的需求情况。“看着学长学姐们手中厚厚的证书复印件,真的觉得自己需要多多努力了,现在就业并不乐观,再过一两年,就轮到我们了。”初阳学院王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编辑: 刘修敏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