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红军故事 演绎长征精神——阿西剧社原创剧目《红色记忆》公开首演(图)
日期:
2006-12-13
作者:
周平 何燕锋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周平/文 何燕锋/摄)重走长征路,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没有粮食和指南针,过草地的4个大学生会面临什么?新老“长征人”的对比又反映出了什么?

近日,阿西剧社把刚刚拿了省“永恒的长征”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创意实践大赛“双十佳”活动奖的话剧《红色记忆》首次搬上舞台,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与师生见面,与观众共同探讨了现代社会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所面临的问题和折射出的困惑。该剧也作为阿西剧社30年社庆暨迎接2006级新生专场演出。
“长征”只是老红军的记忆?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老红军听着歌声,留下了眼泪。“你们(青年人),对我们这帮老掉牙的(长征过来的红军)是无所谓的。长征只是在我们的记忆中了。”老红军对长征的回忆激发了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想法和勇气,他们讨论后决定了“过雪山草地”——重走老红军的长征之路。
“你们知道草地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牺牲!”老红军对4个孩子说。
“我不怕牺牲,我们就是要走爷爷当年的路,证明我们也行。”就这样,4位大学生自发沿红军当年长征的路线体验“长征”。
“长征”是一次一帆风顺的旅行?
“走草地,有什么苦的,白天爬爬山,晚上睡宾馆。那不挺好!非得走长征路,还找这么危险的地方——过草地。你以为草地那么好过呢?吃饱了撑着。”“长征”还没有开始,大学生A就对长征作了番描述,他们以后的“长征”路又会怎么样呢?

“下了整整七天雨,毛衣上面全是虱子,开水一泡,满满一锅。”这是老红军长征路上的真实状况,而大学生们此刻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雷雨交织、蚊子满天飞、周围是沼泽地,一不留神就会失去性命。“温室里长大的一代”没有食物和指南针,陷入了困境,突然意识危机的严重性——“长征”是对生命的考验。
四位大学生通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回指南针,并坚持到最后。女大学生B差点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芳独自找到了指南针,但又突然陷入沼泽。挣扎中,她拉住一块石板……”而此刻她似乎理解了她的爷爷——当年那位在三位红军前辈用生命换来的粮食支撑下走出草地的老红军——“我终于理解我爷爷了”。
新老“长征人”之间比对出了什么?
当年长征,红军断粮可以吃草根、啃树皮、皮带,而现在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断粮该吃什么?“红军断粮,宁愿自己饿死,也要把吃的留给战友。”“大学生有的不拿沾上土的包子当粮食,也有藏起来不给缺粮的同伴吃。” 一个小故事拷问着大学生的信念追求。
重走长征路,我们读到了什么?
“希望与绝望向来只有成功与失败的分别。惨淡与辉煌也不过是时间的转换;生命和死亡也都在人的一念之差上。”大学生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产生出这样的感想,在走向胜利的长征路上,他们的心灵接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
重走长征路,追溯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开始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也读懂了一种神圣的信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走完“长征”路,现代大学生呼唤自己心目中的长征,解读着新时期的长征精神,他们要把这希望的“种子”撒播四方、延伸传承。 编辑: 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