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师大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今年回家过年
日期: 2007-02-15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中新浙江网1月31日电 (黄昭阳 实习生 蒋敏敏)随着春节的临近,各大高校都已陆续放假,而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会因为路途遥远、车票太贵等原因放弃了回家过年,从而选择“留守”校园。今年浙江师范大学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回家过上春节,特别资助了路费,受到少数民族学生们的欢迎。

  “我校这个学期末为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学平均每人发了两百到三百五十百元的路费补助,帮助他们回家过年。另外还每人发放了五百元的春节慰问金,现在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同学们都已打算回家和家人团聚。”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管理科科长周芳勤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道。记者随后从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处了解到,浙师大现有两百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二十八名维吾尔族,二十六名朝鲜族,十七名回族,三十六名满族,四十名畲族,十一名蒙古族,此外还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壮族,哈萨克族……总计十五个少数民族。除了二十名来自新疆预科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班的几位学生外,其它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或非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外省地区。

  浙江师范大学自二零零四年开始就以每年二十个名额,招收新疆班同学,为新疆的教育部门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来自新疆地区的二十九名(二十八名维吾尔族,一名哈萨克族)学生有共二十七人在二零零六年度贫困家庭学生奖学金评定和学费减免中每人获得一千到四千元不等的奖学金,共受资助四万四千元。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生活拮据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很多,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完全不能依靠父母来获得经济来源。虽然他们已经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但是每月一百五十元的补助加上师范生的每月五十元的补贴要支付高昂的饮食及生活费用还是相当困难的。“这里的消费水平太高了!”数学零六二班的肖克来提的眼神里透着无奈。

  “价格实在太贵了!”,由于只有刀削面和牛肉面、价格又太高,常常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望“面”兴叹。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沙尼亚说,一碗在他的家乡最多卖三块钱的刀削面在这里居然要卖到八块钱,而且一直吃面,都有点吃厌了。

  学生处的许慧霞老师介绍说,学校为那些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补贴生活费,也希望他们可以和同学老师加强交流,共同面对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学校专开清真窗口

  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饮食问题一直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所担忧的。生化学院的古丽扎热说,吃饭问题是她们最头痛的事情。学校里没有清真的早饭,只能吃吃零食或去校外清真馆吃。

  对此,目前浙师大桂苑三楼的餐厅开出了清真食品的窗口。记者从清真窗口了解到,学校已经聘请了两位***的厨师,该窗口提供包括十九种面食、各种特色菜、汤等近五十种食品。现在还在联系一位厨师,希望可以尽早推出早餐、盖浇饭、炒面等。清真师傅介绍说,现在的牛、羊肉都是***厨师宰杀的,餐具也同其他同学分出来,由***的厨师清洗,并在桂苑三楼专设了九张桌子供***同学用餐。

  汉语、英语是道坎

  基础教育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普通话、英语如何?教务处的老师告诉记者,在进入浙师大之前,新疆班的学生都会通过上一年的北京邮电大学的预科班学习汉语、英语等基础,基本上都能熟练地用汉语和大家交流,学习上也没什么大碍。

  数理信息学院的新疆维吾尔小姑娘努热亚木说,她们几个新疆同学觉得理科课程基本上都能接受,但是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一类的课程听起来还是有些困难。除此之外,英语确实是一道难过的坎,她说她的英语相对薄弱,课上老师讲英语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她对此表示很无奈,希望学院可以多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来提高她们的英语水平。

  渴望同汉族同学多交流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汉族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不是十分了解,部分同学看到少数民族的学生后都习惯地将他们统称为“新疆人”。这让新疆的努热亚木同学觉得很委屈:“其实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缺少相互了解,我跟同寝室的同学就相处得很不错。”

  生化学院的一位新疆同学则希望学院可以安排她们几个新疆的同学住一起,同寝室的同学把饭买回来吃,总是很不习惯,也不好意思让他们不吃。(完)


编辑: 宣传部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