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丽娜)随着社会对“挑战杯”关注度的提高,浙江各高校在该类赛事中的竞争趋于白热化。27日晚,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校“挑战”论坛在此开讲。嘉宾余水宝教授、张解放教授就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了具体论述,为同学们揭开了学术科研的神秘面纱。
宗旨之一:挑战自我
探索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很多同学往往因为经历了坎坷失败而失去了继续科研工作的信心。对此,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张峰同学在参加“挑战杯”时的指导老师,张教授强调:“兴趣是第一。必须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巨大的动力。其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另一位全国“挑战杯”指导老师余水宝教授也指出:“通过挑战杯,参赛者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挑战杯’的宗旨之一就是‘挑战自我’嘛!” 参赛者从一次次挫折中吸取教训,完善自我,既挑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毅力,也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经验。
外国语学院小杨同学一直有个困惑: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这三类参赛作品中,理工科学生似乎有着绝对的优势。那么,文科生该如何选题呢?对此,张教授说,“选题时可以积极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说不定他正在考虑几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呢”!另外,选题的范围广泛,不要限定于自己的专业;还可以组建跨院、跨系的团队,文理科结合,取长补短。
选题关键词:节能、降耗、减排、增效
纵观前几届获奖作品,“挑战杯”的选题包括了科研、生产、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因此,参赛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且一定要具备创新品质。而参加“挑战杯”的准备时间往往只有一两年,考虑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时间,课题一般不宜太泛。对于许多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来说,“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就是把原作品组合、包装后推向市场。因此,作品不仅要富于新意,还要有实用价值,服务于社会。
凭借指导全国“挑战杯”参赛队伍的经验,余教授提醒同学们在选题时要关注八字——节能、降耗、减排、增效。此外,他还提出了自己多年来思考的“集能器”等课题,并向各位科研爱好者发出邀请。
“大学生要有文凭,有水平,有作品”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在余教授看来,“挑战杯”不仅提供了学习钻研和发掘潜力的机会,还为高校毕业生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一个获奖学生向广东某著名企业应聘时,招聘方甚至说:“就算不是‘挑战杯’的获奖者,只是参赛者,我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近年来,学校投资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内外一大批电子文献信息的使用权,供全校师生免费使用。拥有这样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两位教授更是鼓励同学们迎接挑战,将“今天的想法”变成“明天的做法”。
相关背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承办,将于2007年10月在中国天津举行。更多资料请登陆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官方网站(www.tiaozhanbe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