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寻访乡村文化遗产 浙师大学生开展缙云“文化之旅”
日期: 2007-07-12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金华晚报》7月11日报道(通讯员 俞莹 记者 杨振华)赴缙云寻访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山乡农村的传统文化,是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阳光文化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主要目的。从7月5日开始到20日结束,缙云县溶江乡的诸多民间文化遗存,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只有老人守望的“花屋”

   缙云县溶江乡前溪村的老宅“花屋”,由当地大家族周氏所建,但如今已繁华不再,只有几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和它相互守望着。

   据村里老人以及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花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当地一处极具吴越古韵和江南特色的民居,相传因其周围曾经布满各种名花而得名。“花屋”的正门已经被封,对着正门的燕诒堂是周家供奉祖先的祠堂,祠堂两侧分别有厅堂和厢房。
   “花屋”的建造极其精美,木结构的老宅处处精雕细琢,牡丹镂饰的门窗,刻满麒麟、仙鹤的回廊与房梁,以及各种雕刻着名家诗词的家具摆设等等,无不显示出“花屋”主人当年兴盛的家业。

   遗憾的是,“花屋”里的部分雕饰和家具或被偷或因保存不善而损毁了。日渐破败的老宅,期待着更好的修复和保护。
 
   日渐没落的钢叉舞

   在缙云县溶江乡山坑村,面对徒步翻越了两个山头到来的大学生,村民们热情地亮出了他们的“镇山之宝”———钢叉舞。

   村里老人说,钢叉舞大约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是道具,钢叉舞的道具是仿制的各种冷兵器,包括大刀、棍、钢叉、盾牌、双锏等;其二是编排方式,钢叉舞按照古代兵法编排,非常精妙。钢叉舞开演时,声势浩大,舞者雄健有力、动作虎虎生风,加上精妙的兵法排布,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有兴趣学钢叉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村长陈则斌说,钢叉舞在当地原来非常盛行,现在却只剩下山坑村等寥寥几处还有流传,更遗憾的是许多与之相关的东西都已经失传,不能再现当时的盛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也加速了钢叉舞这一文化形式的没落。



编辑: 刘修敏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