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9月17日讯(本报记者 钱 媛 文/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昨晚,一场《音乐与人生》的报告会在浙师大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红楼梦》组曲中那悠扬、哀婉的音乐,袅袅地回荡在报告厅里。直到老人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音乐才戛然而止。他就是昨晚这场《音乐与人生》报告会的主角王立平。
《少林寺》、《大海在呼唤》、《红楼梦》、《西游记》、《浅海姑娘》、《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驼铃》……王立平的这些作品,几乎成为他那个时代的符号。昨天,他来到浙师大,来到了他的好友、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乡,除了讲述自己创作一系列歌曲的背景经历外,还现场弹奏钢琴,唱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大海啊,故乡》。他的到来,吸引了不少音乐学院的学生。
王立平是一个非常细心的老人。在侃侃而谈的90分钟里,老人经常担心自己的讲述方式不能为大学生喜欢,因此不时停顿下来,关切地问道:“同学们,我这样讲,行吗?大家可以接受吗?”台下的大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应。
《大海啊,故乡》是最自信的作品
面对年轻的大学生听众,王立平没有去谈晦涩的音乐知识,也没有表达自己的音乐理论,而是把自己创作每首歌曲的背后故事讲给大家听。“当初,《太阳岛上》流行起来,骗了不少听众,以至于大家看到我就质问我‘太阳岛并没有你歌里写的那么美丽,你怎么能欺骗听众呢?’”对此,王立平至今心怀愧疚,认为《太阳岛上》确实有艺术化的加工,一定程度上“欺骗”了听众的感官。虽然王立平的歌曲广为传唱,但他表示,自己的作品依然有遗憾。比如,他一直觉得《太阳岛上》音域太宽,不适合普通人传唱,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旋律稍嫌太硬,《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唯一一首信心十足的歌曲,而且是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完成了词曲创作,因为这首歌是他情之所至的作品。
“作曲很困难,经常完成一首歌的创作后打算从此歇笔不干了,作曲太累了。因为音乐只有七个音符,却要创作出各种风格不一、曲调各异的作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针对网上流行的“《红楼梦》是王立平最喜爱的作品”,王立平辟谣道,称自己喜欢自己的每部作品,因为都是自己的孩子。不过,《红楼梦》是花了他最多心血的作品,是个难产儿。
66岁的王立平还表示,《红楼梦》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能为《红楼梦》作曲,也就没白活这一遭。
为老版倾尽所有,不会再谱新“红楼”
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王立平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耗时四载,青灯黄卷,阅尽《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资料,才完成《红楼梦》全剧的所有作曲工作。其中,仅《枉凝眉》就写了一年零两个月,《葬花吟》写了一年零九个月。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王立平非常喜欢《红楼梦》,30多岁时就萌发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梦想的实现得归功于导演王扶林已故的妻子。她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一直想给王立平做一个音乐作品专辑。在交往中,她透露王扶林正在筹拍《红楼梦》,王立平当即就表示“非常有兴趣”。
那是1982年,王立平刚过了41岁生日。兴奋没多久,王立平就开始面临困惑。“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有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话,讲什么样的故事,曹雪芹写得分明。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是真正的无中生有。”当时,他的感觉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脑子一片空白。
主题歌的确定体现出了王立平对《红楼梦》的主题理解。之前他曾设想用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四句作为主题歌,也想过用《好了歌》来作主题歌。但王立平认为这两者都没有表达出《红楼梦》的主题:前者空乏,无法入乐;后者的出世思想,跟《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基调不符。
经过反复思考,王立平建议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因为这首词既揭示了宝黛爱情的主线,也预示了悲剧结局,且词句优美,是可咏可叹的极佳歌词。这一提议得到了剧组的认同。
《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王立平写得最苦的一首曲子。王立平认为,在所有女子中,林黛玉不仅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所以她也就最痛苦。一年多的煎熬总算换来了这样的感悟,王立平说:“那一刻我就想,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昂首问天!就这样,我把曹雪芹的这首词写成了一首‘天问’!”。
20余年过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拍的各种新闻不时出现,也有人疾呼“新版《红楼梦》的音乐不要修改”,也有人希望王立平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写音乐。但是,王立平告诉记者,他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在创作中已经为老版《红楼梦》倾尽所有。
“最初的演唱者陈力早已移民加拿大,现在由郑绪岚独唱,一个时代的经典过去了。”王立平说,“而且老版也尚有欠缺之处,因为影视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所以,作为文化瑰宝的《红楼梦》,即使再拍一千遍也不为过,但应该越拍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