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10月12日报道(李俏红 廖梅杰)当网络、数码这些词开始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候,在大学校园里,依然有一群人,爱好戏曲,维持着对戏曲的热情,坚守着戏曲这块传统文化阵地。近日,记者怀着好奇走近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戏迷们。
开场:相聚源自戏缘
“刚开始,我对唱戏不是一般的讨厌。” 校戏曲协会团支书、日语专业的赵倩谈起与越剧的结缘,回答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她说,小时候她最讨厌听戏了,后来在父母的影响下才改变了对越剧的看法,并追随着家乡的草台班看戏,跟着电视、磁带、VCD学唱戏,渐渐成了不折不扣的越剧迷。
在校戏曲协会中,像赵倩这样刚开始排斥戏曲到最后爱上戏曲的人还有不少。财会教育专业大三的翁培根也说自己原来并不喜欢戏曲:“小时候看电视,一看到在放戏曲的台肯定转台。快上高中时,突然喜欢上了越剧,也许这就是戏缘吧。”迷上越剧后小翁听戏、唱戏一发不可收。有一年大年初一,小翁大清早起来就开始听凄凄惨惨的《楼台会》,结果被父亲痛骂了一顿。
戏曲协会大部分会员都是对戏曲情有独钟的戏迷。电子信息专业大四的王力勇和教育学专业大三的钟方圆都是绍兴人,在绍兴这个戏曲文化兴盛的地方长大,从小对越剧耳濡目染。王力勇从小学5年级开始就跟着叔父在工地上唱莲花落,一曲《王华买父》使得现在还有人称他为“小王华”。
尽管戏缘不同,但戏曲协会会员个个都是铁杆戏迷,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聚到一起。
高潮:情牵梦绕
今年4月,戏曲协会组织了“百年梨园情,同唱一台戏”的戏曲联唱晚会,会员们表演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将《金玉良缘》、《花为媒》等名段搬上舞台,让戏曲爱好者着实过了把戏瘾。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所有节目的演出完全是自编自导,开场白《观灯组合》就是招牌“菜”。“老会员教新会员,我们就是这么一届传一届的。”戏曲协会会长、地理专业的杨琼介绍说,“每个星期我们聚会一次,一起练唱,相互学习,平时还是以自学为主。”
人文学院大四的王海俊师从梅兰芳弟子毛烽,有着10多年的唱戏经验,曾获过金华市京剧票友大赛一等奖,去年又在南京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在协会里可以称得上是老前辈了。平时,他经常给师弟师妹们讲发音技巧。指导间歇,他会打开手机扩音器,凑到耳边,和着节拍,边听边哼。原来,王海俊的手机里存着不少京剧选段的伴奏。
出生于越剧故乡嵊州的王海俊从小受到戏剧的熏陶,由于自身音质的限制选择了京剧,京剧还让他对古典民族乐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了二胡8级、京胡7级的考级。
工商管理专业大一的卢毅擅长表演青衣,一段《苏三起解》,抑扬顿挫,曲调婉转,被京剧戏迷寄予很高的期望。他说自己从未接受过专业学习,都是跟着磁带练习。从高中开始学唱青衣的他陆续积累了30多盒磁带。其实,几乎每个戏曲协会的会员都收藏着数目不等的磁带、CD。王力勇说,“我大概有一箱吧,电脑里更多,80G的硬盘至少有40G是越剧选段。”
尾声:离别不说再见
和一般的学生社团不同,戏剧协会大四的老会员依然活跃着。每隔几天,他们都会去西操场吊嗓子,这也是戏曲协会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赵可君是这个传统的创始人,他一个人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一年后,在西操场这个既安静又不会影响他人的场地上练功的队伍逐渐壮大,并成了一项传统。
“听戏、唱戏,已经渗透进了生活之中。” 中文专业大四的富程墙也是个老戏迷。 “戏曲是我的爱好,毕业离开协会,我也会继续听下去,唱下去。”也许是擅长扮演老生的缘故,富程墙说完竟习惯性地做了一个捋胡子的动作。他说,有次上课试讲,指导老师指出了两个不足,他在黑板上写完板书后转身完全是京剧老生的转身动作;上课时总是习惯性踱步。他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是平时训练得太多了。”
谢幕:曲终是否人散
“可能在有些人眼里我们很另类,但我们觉得自己不另类。”这是戏曲协会会员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就是喜欢唱戏。”谈到自己的爱好,富程墙的解释简单而干脆。
“起先室友觉得我唱戏很奇怪,后来他们也跟着唱,现在《桑园访妻》已是我们的寝室室歌了。”王力勇这样说。卢毅的室友也在他影响下,开始欣赏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开始练起了书法,另一个学习吹笛子。
“其实,真正坚持这份爱好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戏曲协会里只有60人还在唱戏。”在杨琼看来,一个2万多人的大学校园,与喜爱体育舞蹈、瑜伽健身术等的人数相比,这个数据显然很单薄。
据悉,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师大曾开过一门《京剧欣赏课》的课程,由人文学院的周舸岷老师授课。现在周舸岷老师退休了,学校里也没有其他老师开这门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