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北京2011年7月14日消息 据浙江师范大学报道 今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一片叫好声中出炉。其中,“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的条款显得特别醒目。“常回家看看”是否应该入法?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如何给老人提供“精神赡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垦荒”老区台州大陈岛现有常住居民2000多人。近年来,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岛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到台州椒江区经商,忙碌自己的事业,而许多老年人因为留恋故乡安土重迁,留在海岛成为了“空巢老人”。经济发展了,老人生活条件也得到保障了。但是,老人的心理状态如何,“空巢老人”真的“幸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7月13日,浙师大地理环境学院大陈岛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学生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了他们“空巢”老人的调研。
这一天,实践队员们一共走访了6位“空巢老人”,在这个宁静的海岛上,静静地聆听他们的故事。“垦荒”老人杨奶奶已经在岛上生活46年了,她原是长潭人,说话的语调里还掺杂着浓浓的长潭乡音。谈到她的孩子们,老人情绪激动,那双凹下的眼睛突然充满泪水,顺着被海风刻画的皱纹留下。“孩子们都到椒江去了,他们要赚钱,也很孝顺,每次来都给我很多钱,我不能拦着他们,只是我不会用电话,都是等着他们打电话回家。”
离开杨奶奶的家,实践队员拜访了正在种菜的潘奶奶。“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常常会回家照顾,儿子们因为工作忙,已经很久没见到了,我们都是电话联系。”说着,潘奶奶开始看向远方,若有所思。潘奶奶今年已经67岁了,平时喜欢在房子后的空地上种种菜,养养鸡,空闲时会看电视,想孩子们了就打电话。当问到奶奶为什么不离开海岛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时,她拿出一张大陈岛的老照片,指着上面是年轻人在大陈岛工作的情景,没有说话。
做完调研访谈活动,实践队员们心里有千头万绪,很多队员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了电话。就如多年前的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帮妈妈洗洗碗,哪怕只是帮爸爸揉揉肩,哪怕只是一个回家的念头。不管法律最后有没有对“常回家看看”作出强制规定,就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吧,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