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信,于平凡之中现不平凡
专访全国劳模胡龙照
中国青年网2011年7月21日讯(通讯员 潘亚峰)听说磐安县一共有三位全国劳模,九和乡占了两位,胡龙照就是其中一位。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条纹T恤,蓝色牛仔裤,一双黑布鞋,朴素无华的着装让人感觉平易近人,不高的身材却隐约透露出一股震撼山岳的力量。虽然接受过很多知名媒体的采访,但胡龙照还是认真耐心地回答我们这些大学生的问题。
用生命去工作,以工作现人生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胡龙照成为了一名邮递员。对于这份偶然得到的工作,虽然一年的收入只有144元,但他非常珍惜。正如他所说,有一份工作就是一份光荣,做一行要爱一行。1984年,他正式成为磐安县邮政局一名邮递员。从那时起,胡龙照就暗下决心要用生命把这份工作做好。他找小学老师代笔写了一篇名为《做一名合格的邮递员》的文章,告诉自己不管事大事小,都要按时把信送到村民手中。
每天走26.5公里崎岖山路,奔波于12个行政村、两个自然村之间投信送报,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可绕地球5圈之多。无论暴风骤雨、大雪纷飞,26年来,他从未停下过行走的脚步。1993年,他患了静脉曲张,但也未曾有过放弃这份事业的想法。当送信途中被蛇兽咬伤,危及生命安全,当大雾弥漫只见五米之内的路程时,他有过恐惧,可一想到村民们正在等着他手中的信件,等着用生活用品时,害怕就渐渐消失了。“荒无人烟的时候,我会唱歌壮胆,山里的回声让我觉得有人陪着我,渐渐就不孤单害怕了。”胡龙照笑着说。
“农民一句话,服务到农家。”是胡龙照一直奉行的准则。26年的邮递员生活,累计投送报刊 75万份、信件 12.5万件,总重量超过 50吨,从未出过差错。用生命的力量去对待一份工作,极大的热情、耐心毅力和责任感更是人生信条的写照。
当谈到退休后的打算时,胡龙照说:“回去再当邮递员!”
“劳模”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2010年,胡龙照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4月29日下午,赴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胡龙照载誉而归。走进人民大会堂,见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兴奋之情还未消退,随后,胡龙照就静下心为将来的工作做打算了。“我获得这样的荣誉,都是全县的老百姓给我支持,这都是老百姓的功劳。所以我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回报他们。”
现在胡龙照是磐安县邮政局岭口支局支局长,从为百姓送信件到管理邮政局,角色的转变最初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心中有个信念:老百姓的事情一定要办好。学电脑办公软件、学推销业务、学营业推销……渐渐地,他熟悉了新工作的内容,希望为磐安县建设做出贡献。习惯了每天给村民送信件的他闲下来也会走进村民家中,和他们拉拉家常,看看他们有什么要帮忙的。只要村民有困难,胡龙照就会尽全力帮忙。他说这是他的分内工作,是他的责任。
“一定要有文化,要谦虚”
在采访中,胡龙照一直提到他没什么文化。初中只读了一个学期的他,深深知道有文化的重要性。“我一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说,你们要感谢国家,是国家让你们有书读。你们要珍惜。”胡龙照的大女儿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小女儿今年也考上了重点高中。在孩子读书这一方面,胡龙照说自己再苦再累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有文化。“我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家乡建设需要靠有文化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和这里的孩子都有文化有知识,将来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胡龙照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和报刊发行先进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感动金华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模,2010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面对如此多的荣誉,他说:“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作为一名合格的邮递员,标准是没有底的,我只能向那个方向靠拢。”
对于大学生来九和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行为,胡龙照非常支持和感谢。“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这里条件艰苦,你们能待下来给这里的孩子传授知识,真的非常谢谢你们。”
老党员胡喜来夫妇的后美好时代
胡喜来老党员是在寻访老党员的过程中偶遇的,“乐天派”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从见到我们,到采访结束,老人一直乐呵呵地笑着。从爽朗的笑声中,我们体会到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说现在的生活很美好。
在路上聊了几句之后,胡老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坐坐。我们便沿着石板路跟他来到他的住处。这是一幢土房子,长了青苔的黄灰砖块,磨损严重的木制大和窗户,显示出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问老人为什么不造新房子,老人说:“土房子舒服着哩,夏天还凉快。房子能住就行。”
进门时胡喜来的妻子张福卿正坐在藤椅上乘凉。她见到我们便热心地搬了几把椅子在门口,盛情地邀请我们坐下。“我这几天吃完饭就在这里乘凉,听听广播,开心。”胡喜来也坐下娓娓道来他们以前的故事。他们夫妻俩都是党员。胡老于1954年12月8日正式入党。妻子张福卿1956年9月21日入党。在入党前,他们已经是夫妻了。成为党员夫妻后,他们有了更多共同的话语,拥有了更美好的生活。“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有党的领导,我就不觉得辛苦。那时一起工作、吃饭、唱歌,日子过得开心啊。”
聊了一会之后,胡老让我们参观了他的卧室。一张铺着毛毯的木床,虽然很旧,但干净整洁。床前面是一台25寸的彩色电视机,老人说:“闲下来,我就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数字电视频道多,节目好看。”老人笑呵呵地说。床的右边过去三米是一个碗柜,老人打开碗柜,拿出几个苹果热情招待我们。“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吃的好穿的好,天天都有肉吃啊。别看我这屋子小,可是啥都不缺。”
在老党员胡喜来夫妇看来,以前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有党就觉得美好;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他们步入后美好时代了。
编辑:徐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