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浙江学子南宁“生存之旅”:风雨磨砺方知生存不易
日期: 2011-08-1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广西新闻网南宁2011年8月11日讯(见习记者  刘帅龙)7月28日起,南宁的街头多了这么些人,他们穿着统一的白汗衫,汗衫上统一印着“生存之旅”的字样。这些青春的脸庞忙碌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或拾荒,或卖报,或送水,或搬运货物……风吹日晒,他们不知疲倦;受苦受累,他们把泪水往肚子里咽;他们是一群特别的90后,他们就是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第十四期“生存之旅”的团队成员,怀揣着50元钱,33名身处异乡的队员独自面对15天的生存挑战……

   15天里,队员们独自外出寻找工作,以打工的方式挣取每日所需的房租、餐费,生存团队队员还对结余进行记账,并每日公布最新结余成果。15天后,他们将33名队员所攒下的工资全额捐赠给两位广西的贫困大学生。

放下尊严学会吃苦  亲身实践感悟生存

  “我们为各成员营造出一种困境,逼迫着他们吃苦,更是教会了他们生存,这样他们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此次“生存之旅”领队之一,浙江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施佳老师如是说。

   于是,在队员们日记中,留下了这么一行行字字凝重的话语:“用两个短语概括今天的工作:站得住;做得好。站足7个半小时是吧员的基本职责。冰红茶需要150ml红茶,30ml糖精,一满杯冰;冰奶茶需要100ml红茶,25ml糖精,3勺奶精,80%杯冰水等等。会有疲惫,会有不甘,会有失落,但我懂得这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早上在选早餐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发糕1元,但体积不及馒头1/3;包子0.6元,有馅有内容,但体积也不及馒头;馒头0.6元,无陷无味,但体积大。馒头加上白开水,可以使面粉充分发挥饱满感。”
 
   “今天一共洗了五辆车,拆了一个冰箱,清洗然后拼装,打扫整理柜台,洗车共有工序12道,运用专业工具8种,不同作用毛巾6块。年龄和学历不是决绝奋斗的理由。”

   “今天突然懂了一句话:只要是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尊严和脸皮,但你没饿过渴过穷过寒酸过,没跟小摊贩计较几毛钱过,没为水电费头疼过,不会知道自尊那玩意儿是挺奢侈的一样东西。我们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放下了自己的面子,我们有过失败,有过被拒绝,我们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在校大学生,我们只是一个需要生存的普通人。”

   “教育到最后还是为了教会人生存,要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切身体验比说教更有用。”施佳老师说道。据了解,浙江师范大学“生存之旅”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四期,每年,学校都会挑选报名学生组成“生存团队”,离开校园,远赴各大城市进行生存挑战。

  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推动下,浙江省各大院校也正将“生存之旅”活动普及开来。“我们是想将这种教育理念以及艰苦朴素的精神传递开来,每到一个城市,我们的同学不光只是求生存,还肩负着传播精神的使命。希望这些吃苦的精神能在新一代大学生思想中萌芽。”施佳老师说道。

爱心捐助贫困学子  “生存之旅”感触良多

   8月11日,为期15天的生存之旅也走到了尽头,品尝过酸苦辣,方知甜的珍贵。33名队员在15天里共结余了1万块钱。通过“爱心圆梦工程”,“生存团队”寻找到了两名刚考上大学的广西贫困待助学生。

   数着那一毛、一块、十块凑出的1万块钱,“生存团队”的同学们湿红了眼眶。“这是不多的一笔钱,但是这是我们在烈日下发传单,洗田螺,卖报纸,拾荒,趴在地上清理瓷砖……一分一厘挣出来的,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将这些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对受捐助的两位学子,队员金婷婷哽咽着说。

  11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赴南宁“生存之旅”活动汇报演出暨爱心捐赠仪式在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队员们各展所长,或歌或舞,诉说着对南宁这座城市的不舍。33名队员,一曲一字,无不饱含深情,他们的眼眶是湿润的,仿佛再那么的一点刺激,泪水便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妈妈一天洗5个碗,洗了30年了,加起来便是54750个碗,我在家从不洗碗,但现在我一天洗1000个碗,和妈妈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生存是对90后的挑战,我们用行动证明力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队员吴同学满怀感触地说道。

  受捐助的两名学子何同学与彭同学捧这沉甸甸的1万块钱,半晌说不出话来。“我一定会把钱用得有意义,不辜负这些哥哥姐姐们的期望。”何同学哽咽着说道。

   “最初我们的生存之旅也没计划把同学们攒的钱捐出去的,可同学们说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是对这笔钱的升华,更是寄托着同学们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于是就慢慢形成了这传统。”施佳老师说。






编辑:徐妍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