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存之艰 传递爱心之甜
来南宁进行生存体验的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决定将打工赚来的万余元现金资助广西两名贫困大学新生
《南国早报》2011年8月11日讯(本报记者 唐湘屏 实习生 赵金菊)身上揣着50元启动金,靠卖报纸、做家教、做服务员等工作生存下来……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的30多名学生来南宁进行生存体验,抒写着属于他们的励志故事。他们决定把辛苦赚来的一万多元资助本报助学活动中的两名广西贫困学子,助其圆梦大学。8月10日,本报记者经过几天的寻找、联系,带着浙江师范大学的几名师生与两名贫困学子零距离接触。
帮助贫困学子打消顾虑
在南宁市七星路农业厅宿舍大院,一行人敲开了何清外婆家的门。何清腼腆地走出房间和大家打招呼,搬来凳子让大家坐下。浙师大带队老师施佳表明来意:想把学生生存体验赚来的钱资助何清,“钱不多,希望能对何清的学业有帮助”。
何清的妈妈身体很差,一直没有工作,他的爸爸做一些小生意,但“屡战屡败”。一家三口没有自己的住房,妈妈和何清住在外婆家,父亲住在奶奶家。何清的初中、高中学费一直靠两边的老人扶持。今年何清考上了吉林财经大学,家里却凑不出大学费用,浙江师范大学的资助真是雪中送炭。
还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不一会儿,浙师大的3名学生就和何清打成一片。何清学习成绩一直都在全年级前几名,他有点遗憾今年高考发挥不好。浙师大的学生们安慰他:“只要自己努力,终究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来。”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大学几年的费用怎么办?到了大学会不会被同学看不起?”何清心里还有一层顾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帮何清卸下了心里的负担,他的脸上露出憧憬的神情和坚定的笑容:“我进了大学也要努力学习,勤工俭学,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
“谢谢你们的血汗钱”
在南宁市长堽路上一栋民居里,一行人沿着狭窄的楼梯气喘吁吁爬上8楼,找到另一名学子彭国威。小伙子正和父亲一道,忙着帮户主进行装修,衬衣全部被汗水打湿,身上裹着泥沙。他已经来南宁打工一个多月了,每天能赚到50元左右。
看着彭国威一手拿着砂浆桶,一手挥洒自如地干活,浙师大学生金星星好奇地上前拎一拎:“哇,好沉。”
彭国威家住博白县江宁镇合和村,爷爷10年前中风,奶奶5年前也中风了,为了给两位老人治病,家里欠下3万多元的债务。为了筹集学费,彭国威和爸爸来南宁打工。
“你受得了吗?”浙师大学生徐依青好奇地问。彭国威告诉他们,一开始全身都痛,过了两个星期就习惯了。金星星很佩服彭国威,高中毕业就知道为自己的大学费用、为自己的将来打拼。
得知浙师大学生资助的钱也是大家辛苦打工赚来的,彭国威很是感慨:“打工的艰辛我亲身经历着,这是你们的血汗钱,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
希望贫困学子自立自强
在聊天中,浙师大的学生向何清、彭国威发出邀请,参加他们于今日上午举行的文艺演出,他们将在演出现场将现金交到两人手上。
“这些钱都是学生们几元几角地赚回来的,不容易。”领队老师施佳说,学生们有的去做苦力,搬运货物;有的去饭店当服务员,端盘子、洗碗;有的去做家教;有的去卖报纸,都很辛苦。
金星星和徐依青列出她们的工作时间表:早上5时爬起来卖报纸,卖到8时赶去做家教,下午4时做完家教又赶去发传单、卖花,晚上8时才能回宿舍。常金梁则和同学找了一个酒店服务生的工作,每天中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得把客人退的房间一间一间打扫干净……
虽然同学们都做着最艰辛最普通的工作,可他们感受到了南宁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大家都是在校大学生,只工作15天,工资还要每日结算,说实话找工作不容易,可南宁接纳了我们,更有不少人给同学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帮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领队老师告诉记者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初衷:他们希望把感受到的关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把学生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出去。
金星星也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我们用50元启动金,在南宁生存下来了。希望我们的资助,能成为贫困学子人生的第一笔启动金,今后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将几十元变成几百元、几千元,自己赚取大学4年的费用,以后帮助更多的人。”
编辑:徐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