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义乌12天,还真挣到了1万元
众说纷纭:大学生街头煨玉米、摆地摊、跑生意,到底值不值?
《金华日报》2011年8月12日讯(记者 许健楠)浙师大32个大学生去义乌暑期实践,打算“百元创万”,8月3日,本报曾以《大学生闯荡义乌,“赚钱,赚大钱”》为题作了报道。8月11日,记者再次联系了这拨学生,距离最后期限还剩两天,百元是否真的能创万?
得到的答复是:能!
这一支实践队的指导老师邱菁说,“总公司”下属的4个“分公司”中,已经有一个纯利润突破万元,还有一个“分公司”毛利润突破万元,这两天纯利润也有望破万。
“截止10日,活动开始仅仅12天,整个团队的纯利润就达到了29309.8元。8月10日这天,‘总公司’就净赚4300多元,势头越来越好了。”邱菁说。
一万元是怎么赚到的
这些日子,陈浩口袋里不再是“钱紧”的问题,他有的是“钱经”,不怕生意不好,就怕钱来不及赚。他和几个同伴煨玉米煨出了名堂,不再是之前一两个人小打小闹,而是一伙人一起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安排专人负责进货,专门雇佣了一个送货的人,拉一车给10元钱,烤玉米两人,还有专人负责销售,有分销商三四个人。“经销商也都是我们这边的大学生,玉米的进价是7毛钱,卖给经销商1.5元一个,经销商卖3块钱一个,还能赚一倍。”
众人拾柴火焰高,卖玉米的摊子越做越大。“以前一天只能赚三四百元,现在除了自己能赚500元,加上经销商,一天能赚一千三四,翻了好几倍。”陈浩说。
生意之余,他们还当起了“换客”,与周围的小商小贩打成一片,用一根玉米,换回两个水蜜桃,或换两个手抓饼,或换两卷保鲜袋。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截至10日,我们这一组8个人,总共赚到了10800元,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从头到尾,我们组的业绩都是第一。”陈浩说。说话间,他正忙着煨玉米,还要把300多个玉米分给经销商。
10800元钱大致是这几个来源:卖玉米4000多元,做家教、办辅导班5000多元,在夜市摆地摊1000多元。
“什么来钱就搞什么。我也曾尝试过很多,比如卖草编玩偶,做泥娃娃,生意都不太好。还是玉米好卖,就一直坚持下来了。”陈浩表示,煨玉米苦是苦了点,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只要有钱赚,他也觉得很开心。
10日晚,第四组8个人围在一起数完钱后,大家都觉得一身轻松,终于完成任务了。“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要超过师大的‘南宁生存实践队’,他们一个队有30多个人,多是拿固定工资,有的是在卖报纸,到现在为止赚了一万多块,我们8个人赚的钱马上就要超过他们的总额了。”
范正侃是第二组的组员,他告诉记者,目前第二组的毛利润已经破万,纯利润近9000元,力争在最后的两天时间里,纯利润破万元。
这一组的赚钱秘诀也是多点开花:批发袜子、夜市摆摊、开淘宝店、合作办培训班。
据小范介绍,赚钱的大头在于夜市摆摊,每天晚上,8个人兵分四路,在义乌城里人流密集区摆上4个小摊,卖小饰品、小挂件等。“我们组是四个组当中营销能力最强的。每一晚,每个摊位都有100多元进账,一晚上下来就能收入四五百元。10多天了,光光夜市摆摊就赚到了4000元左右。”
此外,做袜子批发,也是该组的“拿手好戏”。“我们联系了浙师大北门的一些小商店,帮他们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如袜子、笔记本等。”
10日这一天,小范是“全公司”的“业绩冠军”,他总共赚到了625元,说到这里,他就很不好意思:“其实没什么啦,只是这一天货款都一齐到账了而已。之前他帮人批发了200多本笔记本、五六十套袜子。我的手法就是发展下线,做批发代理业务,从中赚取差价。”
争议:大学生去街头煨玉米、摆地摊,值不值?
浙师大学生义乌创业实践一事引起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关注,大家议论纷纷,说法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也有人认为,能不能赚到一万元,结果不重要,过程很重要,能够让这些大学生体会到创业的艰辛、赚钱的不易。
不过,也有质疑的声音:“不值!大学生去街头煨玉米、摆地摊、跑生意,许多没读过大学的人都在做这些事情,那么还读大学干什么?况且,跟没念过大学的人比做生意,大学生优势不那么明显。”
另一种说法则是“不务正业”说:“许多人读的是经济学专业,去做生意赚钱,还算专业对口,许多中文系或别的不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去做生意,有些扬短避长了。”
专家:创业值得鼓励,大学生将来的出路应当多样化
大学鼓励学生创业,让大学生去街头煨玉米、摆地摊、跑生意,真的不值得吗?
金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场部部长许炼认为,鼓励创业,绝对值得。大学生将来的成才之路,应当多样化,不只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
“当下很多大学生都狭隘地认为,毕业了之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谁都这么想,结果很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许炼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大致都在90%以上,当然,其中有少数人,是“被就业”的。
许炼表示,政府也一直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其实在江浙一带,市场化氛围已经很浓厚了,许多大学生的父母也都是经商的。很多地方都搞了创业园区,给大学生提供启动资金,给予免税等政策扶持。但很多毕业生似乎并不买账。一个是缺乏创业意识的问题,一个是缺乏创业能力的问题。浙师大此举,也正是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15天赚到一万块钱,对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有些大,但也不是没有可能。”许炼说,在义乌这个地方,机会很多,只要肯吃苦,有头脑,就能在义乌赚到钱。
编辑:徐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