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金华两学者列入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日期: 2011-08-27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金华日报》2011年8月27日讯(记者 王健 邵佩玲 陈川乐)近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金华有两位科学家进入最后一轮候选人名单。他们是41岁的东阳籍物理学家潘建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目前为该校客座教授的48岁的物理化学家杨学明。

  据了解,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为145人,最终将确定不超过60人为新增中科院院士。41岁的潘建伟依然是最年轻的候选人。

  潘建伟生于1970年,东阳市人,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是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长。他多年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的主要贡献有:首次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量子纠缠互换,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量子纠缠纯化。他带领的科研小组2005年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9年,他带领科研小组又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芜湖“量子政务网”所使用的核心器材和设备,包括最关键的光电调制芯片,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发或与国内单位联合研制,整个网络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他带领研究团队短短几年里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先后取得6个“世界首次”……潘建伟的论文还被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杨学明是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还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他1962年出生于德清县,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后赴美国深造,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8年,杨学明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36位。在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杨学明利用自行研制且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有7篇SCIENCE(《科学》)论文,1篇NATURE(《自然》)论文。他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上,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为提升我国物理化学的研究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由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杨学明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获得了多项重要学术奖励,如布洛伊达奖、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杰出青年基础研究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以及陈嘉庚科学奖等。

  最终能否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将在今年年底揭晓。让我们期待,为他们喝彩。






编辑:徐妍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