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终生难忘是师恩
日期: 2011-09-09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遇见良师
终生难忘是师恩

《金华晚报》2011年9月9日讯(记者 任文林 王娴)无论你是白领、高管,还是退休在家享受时光……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儿童文学泰斗蒋风先生在感怀他小学时代的斯老师。他说:假如我身上有值得肯定的东西,都和这位老师分不开。

  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女士在感念小学时代的傅老师,这位代课老师充满活力和激情。傅老师对学生的爱,深深地影响了方青的人生发展轨迹。在人民大会堂,方青用《爱是最美的语言》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蒋风

  人生第一本接触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确实,一位好老师、一本好书,都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神圣,师恩之所以难以忘怀,大抵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老师向他道歉,送他一本《爱的教育》

  一个午后,在丽泽花园见到了原浙师大校长、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蒋风先生是第一个问鼎国际格林奖的中国人。86岁的他,讲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依然思路清晰。

  回忆起小学时代,蒋风先生马上想到了斯紫辉老师。斯紫辉老师是诸暨人,人长得美丽端庄,常穿着一件长旗袍,脸上带着微笑。

  斯紫辉教的是算术,她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她知道孩子们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于是,就经常用故事来启迪孩子的心智。

  有一个学期,斯紫辉老师每星期都安排一节故事课。在故事课上,她给大家念《爱的教育》,念啊念啊,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念完了。

  学期结束时,班级里举行了一个特别的班会活动,斯紫辉老师用书中的人物给班上的孩子命名。勤劳的就叫裘里亚,正直的就叫卡隆,善良的就叫西西洛,勇敢的就叫马尔柯……

  当然不是全班同学都能够得到这一殊荣,班里有10多名同学被老师命名了。坐在凳子上,蒋风多么希望能够听到自己的名字。可是,等到命名班会结束时,蒋风仍然没有听到老师提到他的名字。当时,他感到很委屈,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但是,男孩子的倔强让他把眼泪咽了回去。

  蒋风的这一细微心理变化被斯老师看到了。下课后,斯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里。

  斯老师首先向他道歉:“斯老师今天太粗心了,在命名大会上居然把你忘记了。其实,你比裘里亚更勤劳,比卡隆更正直,比西西洛更善良,比马尔柯更勇敢。但是,命名班会已经开过了,不能为了你再开一次。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来弥补这个过错。”

  说着,斯老师拿出一本崭新的《爱的教育》,并在扉页上写了一句鼓励的话语。

  “我至今也不明白,斯老师为什么不给我命名。是因为我表现不好,还是成绩不好呢?”蒋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毋庸置疑,这一事件在蒋风先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他说:“我身上假如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都和这本书,和斯老师分不开。我从事一辈子儿童文学事业,也与这件事情分不开。”

蒋风眼中的教师:这是最有希望的职业

  蒋风第一次当老师是在13岁的时候。

  1937年,杭州沦陷后,金华城里人心惶惶。还在上初二的蒋风,跟随家人逃到了北山。在一个叫玲珑岩的地方,他们安顿了下来。

  村里有个祠堂,村里的小学就设在祠堂里。本来,这里有一个外地的老师在教书,后来老师走了。没有老师,当地孩子都没有学上了。当时蒋风只有13岁,不过个子挺高的。当地人听说蒋风上过中学,就请他到村里当老师。报酬是一个学期300斤谷子,吃饭到各家吃。就这样,年仅13岁的蒋风成了学校唯一的老师,还兼了“校长”和校工。

  如今,蒋风先生的学生数以万计,每年教师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很多贺卡。他说,教师是最有希望的职业,培养的是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人,也正因为当老师,教儿童文学,一辈子和孩子接触,他的心里充满了希望。

方青

  都说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朴实的父亲用“无痕的教育”引导我们姐弟5人成长,这不得不令我敬佩。在家校合作价值被日益发掘的今天,家长如何在日常教育中掌握教育智慧,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这是一门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学问。

小学老师给她的启示:爱是最美的语言

  2009年,方青给温总理带去了一封写在红纸上的感谢信。这封饱含着浙江全省17万乡村老师感激之情的感谢信深深打动了温总理。此前,在她的建议下,省政府出台文件,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

  方青是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平凡的人生路上,小学时代的傅老师、父亲摆在灶台上的那本《家》以及灶膛里跳跃的火苗,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她。

  方青的小学是在当时的金华县曹宅区含香公社下吴村小学读的。三年级的时候,教他们的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班上的孩子都很尊敬这位老师,但是也很怕他。

  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年轻女老师。她姓傅,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她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但她上起课来充满活力和激情。每次上课,傅老师总能旁征博引,同学们都听得很入神。下课的时候,傅老师就会和班上的孩子一起玩耍。跳绳、跳皮筋、玩老鹰抓小鸡……夏天,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溪里捡黄蚬,晚上,一起提着灯笼到秧田里捉黄鳝……

  “她爱孩子,我们都很喜欢她,成为像傅老师一样受孩子喜欢的好老师,是我终身的追求。”方青说。若干年后,当她走上人民大会堂的发言席时,她以《爱是最美的语言》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这是她对自己20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的真切感受。她说,当老师就要好好地做老师、爱孩子,当校长就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就要当好代表,不辜负选民对自己的期望。

方青念念不忘:灶台上的那本《家》

  小时候,家里很穷,方青姐弟五人从小就要分担家务。每次做饭的时候,姐弟们都有分工,有的烧火,有的炒菜。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灶台上放了一本巴金先生的作品《家》。

  由于长年的烘烤,书页已经发黄变硬了。当时,她才读小学二年级,很多字都看不懂。书本上,“觉新”的“觉”是繁体字,依照这些名字,她依稀知道了人物之间兄弟姐妹关系。尽管这样,每次轮到烧火的时候,方青总是在将柴火送进灶膛后,借着跳跃的光芒埋头翻阅起来。

  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以至于到后来,姐弟们都抢着来烧火,因为烧火的人有时间看书。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们把这本书看完了。此后,这本书也离开了灶台,父亲又换了一本其他的书。

  很多年过去了,那段借着灶膛火苗光芒看书的情景,在方青的脑海里还历历在目。“现在,姐妹们喜欢看书,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方青感慨道。

  为了赚钱买书,方青经常背着箩筐去挖草药,晒干后拿到澧浦的集市上卖掉,然后,去买一、两角钱一本的连环画。

  “父亲可能也没有这个意识要引导我们阅读,但是,他的这一举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姐弟的一生。”方青说。都说父母是人生第一任教师,父亲无痕的爱,让她想到了当下的家庭教育。







编辑:徐妍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