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2011年9月16日讯(记者 单光辉 通讯员 赵婷婷)随机选择的50名浙师大新生中,84%有家长陪同,62%铺床由家长代劳
父母劳心劳力,孩子却并不领情
又是一年开学季,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出现在校园门口数量更多的永远是“孩子”的家长。9月13、14日是浙江师范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这批新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1992年和1993年,属于真正的“90后”。日前,记者走进校园,试图寻找这些年轻人的一些个性和共性。
记者随机选择了50名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只有8人独自一人来校,没有父母陪同,其余42人均由父母陪同(36人是父母双方同时来的)。在这42人中,26人由父母包办整理床铺,与父母合作铺床和自己铺床各占8人。
采访中,大部分家长对在家很少做家务、自理能力也比较弱的孩子不太放心,希望孩子能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地成长进步。但记者也发现,不少大学新生对父母的这份关爱似乎并不是很“领情”。
家长簇拥在校园门口,家长簇拥在孩子身边,家长簇拥在孩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便是中国式的家长,这也是中国式的教育。
父母陪伴VS只身一人
行知学院的李思洁来自温州,她和父母是坐9月12日24:00的火车来的,凌晨5点抵达金华。虽然13日早上8点多就到学校了,但整理好行李、铺位已经是傍晚。
李思洁说,来的时候有4个大袋子,提的时候3个人各有分工,家里打包来的东西当中,一些生活用品是妈妈买来的,而学校寝室是爸爸帮忙收拾的,大件小件也都由他爬上爬下放好的。大的地方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爸爸本打算帮李思洁整理桌子,李思洁冲着他大喊:“我自己来,不然你把东西放到哪里我都不知道。”于是,妈妈笑着说:“那你自己来吧。”
19岁的黄丝雨来自杭州,她也是和父母一起坐动车来的,3人提了5个包。因为妈妈最近身体不好,重活都交给了爸爸,铺床、洗衣服都由他包办,妈妈负责打下手。
黄丝雨是独生女,平时家里的活儿都不会让她做,她笑着说:“今天都让爸爸干,等他们走了我就自己来。”刚来学校,黄丝雨就已经和爸爸妈妈商量着国庆节放假回家的事情了。
来自丽水的幼师学院动画专业的潘莉莉就没有这么娇气了,她是一个人拉着一个箱子提着一个袋子来的。“爸爸妈妈说过要来的,但我觉得太麻烦他们,就不让他们来了,”潘莉莉说,“但是当我看到有这么多人是由家长陪来的,再看着自己一个人跑来跑去累得够戗,我心里又有点难受了。”想想自己从报到铺床再四五趟地往外跑买东西,潘莉莉眼眶顿时红了。
专业选择:听自己的VS父母做主的
李思洁读的是金融专业,如果当初填志愿时自己没有强烈争取,现在很有可能就读其他专业了。李思洁的爸爸希望女儿能在离家近的温州上大学,他觉得汉语言文学适合她,可女儿的选择没有一个是他期望中的。
“选专业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不懂,他们觉得自己选的是最好的,但我又不喜欢,当时因为这个和他们闹过吵过,在气头上好几天没有理他们。”李思洁说。最终因为她的坚持,爸爸妈妈也妥协了,不过,即便这样,爸爸现在还在唠叨着让李思洁转专业。
因为填报志愿意见不同,和父母吵架的还有从安徽只身一人来到学校的徐亚庆。当初爸爸执意让她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雕塑专业,但徐亚庆不喜欢西安,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她很向往浙江,听别人说过浙师大很不错,在没和爸爸商量的情况下自己填报了浙师大动画专业。爸爸知道后一再责怪她填错了专业,被唠叨不停的徐亚庆很头疼,最后站在女儿一边的妈妈也和爸爸拌嘴了,好几天家里都处于冷战状态。
黄丝雨是幼师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选择这个学校这个学院这个专业都是父母做主的。黄丝雨的妈妈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女儿,他们都不想让她去太远的地方读书,幼师学院大二就要搬到杭州去,以后每个星期都可以回家了,另外,这个专业以后工作不会太辛苦,她觉得女孩子应该轻松点好。
从小到大,父母为黄丝雨决定的事情比较多,目前看来这些选择都是正确的。妈妈笑着说:“事实都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作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好好的,我们都把最好的给了女儿。”爸爸接过妈妈的话说:“都说独生子女依赖父母,其实父母更依赖孩子。”
黄丝雨在父母面前是个乖乖女,她说:“我有过读音乐表演专业的念头,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我自己不是很确定,还好有爸爸妈妈帮忙,他们选择的我也很喜欢。”
来自江西的肖芳虽然也是爸爸妈妈送来的,但是她比黄丝雨要有主见得多,她说:“爸爸妈妈不懂我选的动画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只要是我选择的他们都会同意。”
接受调查的50个新生中,有不少人和肖芳一样是自己拿定主意的,其中一部分家长有给过意见,但也仅供参考,也有部分家长“亮”出过自己的选项,但最终还是因为孩子的坚持而被迫放弃,不过也有家长以胜利告终。
我有两个困惑,谁能帮我解决?
“我很想知道父母为什么不希望我们去外省上大学?为什么父母希望女儿读师范学校?”数理信息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许婷婷带来了两个困惑,从填报志愿的那刻起,父母给出的不去外省,要读师范学校的条件让许婷婷一直不解,许婷婷叹气说:“究竟有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许婷婷毕业于台州黄岩中学,同班的8个女生都来浙师大了。她有个同学高考的分数是620多分,原本打算去山东和四川,想去闯闯,但父母一定要她留在省内,并为她选择了浙师大。
许婷婷的情况也如此。她从小的理想就是当医生,本来想好填报温州医学院的,但是父母全票反对,说女孩子当医生太辛苦了,做老师稳定得多。许婷婷起初还以为有一线机会,她软硬兼施,跟父母闹过,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我的这8个同学中,大部分人的情况和我一样,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作为独生女的许婷婷,口头禅就是“我有点烦”。这次来学校,可真是全家总动员,爸爸是总指挥,妈妈打下手,姨丈做苦力,舅舅当司机。收拾寝室的时候,“四大护卫”经常会因为意见不一而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许婷婷只好摇头唉声叹气:“早知道,一个都不让你们来了。”
与肖芳同寝室的一个新生是从云南来的,没有父母送,却带来了父母为她准备的辣椒酱,她说:“爸爸担心我吃不惯浙江的菜,让我带来下饭。”
[记者的话]
不管是父母相伴到学校报到,还是自己与同学结伴而来,抑或自己单枪匹马去上大学,都是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步。独立面对新的生活,这一步迟早要迈的。父母不可能再像高中时那样陪读了,所有的问题都要大学生学会自己面对。
面对大学宽松管理带来的闲暇,面对大学城里的各种娱乐,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面对网络游戏的铺天盖地,面对学业的不易,面对青年之间的情感纠结,面对未来就业的压力……这些,大学新生们要学会勇敢、理性并有所克制地去迎接。
至于父母是否要陪孩子到大学报到的问题,我们不反对家长送孩子到校,也不会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就是因为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只要条件许可,家长有空,孩子愿意,做父母的送孩子去大学看看,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家长把孩子送到一个新的环境去生活,想亲眼看一下,并不过分。
上大学的路途只是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独立面对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但愿每一个新生能经受住考验,勇敢地面对新起点,健康地成长……
编辑:徐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