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新生名字穿越,老师各种零乱
日期: 2011-09-16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大一有新同学叫“紫薇”、“尔康”,大二有学姐叫“琼瑶”;“还珠”人物集体聚高校
新生名字穿越,老师各种零乱

《钱江晚报》2011年9月16日讯(通讯员 王小民 吴轶颖 赵丹 记者 袁春宇/文 常旭阳/绘)紫薇、尔康、柳青、明月、彩霞,这些琼瑶剧《还珠格格》中的人物,今年居然同时上了浙江理工大学!近日,大学新生报到,刚拿到2011级新生名单,负责迎新的大三学生小王HOLD不住了:“怎么还珠剧中的人物都穿越到我们学校来了。这些人凑一块儿,我们可以重拍一部《还珠格格》了。”

  记者翻看了今年省内部分高校的新生名单,没想到穿越来的名人并不少,段誉、王语嫣同时成了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还有孔子穿越到了浙江师范大学。

叫“紫薇”不稀奇,关键还有尔康、柳青和明月、彩霞

  这几天,浙江理工大学的新生们都在军训。昨天几经周折,记者打通了该校经管学院金融学(4)班陈紫薇的电话。这位“紫薇”倒挺有几分小燕子的风范,在电话那头大叫起来:“你们怎么也知道啦?我有这么红吗?”金华姑娘陈紫薇说,自己的名字是小姨取的,以前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即便是在98版《还珠格格》热播时,自己也没那么引人注目,反倒是到了大学里,“一夜变红人”。

  而那些“捧红”紫薇的同学则表示,若没有接下来的这位同学,紫薇还不会这么红。原来在同一个系里,还有个名叫高尔康的男生,就读于(1)班。尔康的室友蔡湖波告诉记者:“我们的尔康挺帅的,斯斯文文,性格很好。刚来报到,我们就怂恿他去找紫薇!”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尔康说,父母当初是希望他能健健康康,所以取名为“尔康”。

  “这几天认识新同学,他们都要感叹一句,啊!你就是紫薇啊,见到隔壁班的尔康了吗?”紫薇说,其实在他们出生时,琼瑶的《还珠格格》原著都尚未面世呢!

  可巧的是,在紫薇、尔康这届新生中,居然还出现了柳青、彩霞、明月的名字,分别就读于建筑学、生物制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据尔康透露,理工大学金融系还有位大二的学姐叫“琼瑶”,这下真的是大团圆了。

叫了近20年还是不习惯,“孔子”一直是语文课代表

  在今年浙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新生名单中,一名叫“孔子”的新生,让老师有些抓狂。

  这是一名来自杭州萧山的90后姑娘。虽然她从读小学起,就感受到了自己姓名的与众不同,但至今仍不适应同学、老师初闻姓名时的惊讶表情。孔子告诉记者,上学后,每一次分班、每一次升学、老师对她的每一次介绍,都会聚焦所有人的目光。“我总是第一个被别人记住的,名字是被别人讨论最多的。”

  有一次孔子带弟弟出去玩,很多人都问她,弟弟的名字是不是叫“孟子”?就因为这样,孔子向爸爸提出无数次**,要求改名。

  有些人说,取“孔子”为名是对孔夫子不尊敬,但孔子说,爸爸给她取这个名,是因为喜欢儒家文化,认为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名字,也有“孔姓子女”的含义。孔子说,她从小就很喜欢语文,读书时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也算是和孔老夫子有些渊源吧。

仅看名字已分不清男女,越来越多人加入四字“复姓”

  除了与影视剧人物、历史人物等重名,今年大学新生中,分不清男女的中性化名字也是颇多。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新生名单上,“超一”、“琰”、“曜宇”等男性化的名字后面,标注的性别却是女,而如 “雪飞”等颇为女性化名字的拥有者,实际却是男生。

  留着长长的马尾辫,笑起来有颗可爱小虎牙的陈梓浩,小学开始就常常因为这个男性化的名字有着小烦恼。开学时老师点名,每次都会听到这么一句:“怎么女孩子起了个男孩名啊?”麻烦还不只如此,有次体检,粗心的工作人员把她的档案归到男生一类。“小时候总是觉得不好意思,也曾向爸妈埋怨过。中学时候知道18岁后我就有权利自己改名字了,于是思量着要给自己重新改个女孩子的名字。”陈梓浩说虽然早就起了好几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但想到名字是爸妈取的,家人朋友喊了十几年,自己也就下不了决心去改了。“名字是一种寓意,爸妈希望我不亚于男孩,这份心情我懂。”

  为了不和人重名,今年新生中姓名“四字”族也不少。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新生中,像“王路宁芝”、“章李汝华”、“王启叶楠”等等,一抓一大把。

  说起自己孩子的名字,王启叶楠的爸爸表示,当初就是为了避免重名现象,有点个性。王爸爸告诉记者,本来想给孩子起个单名“爵”字的,与王姓也很般配。但他托人去网上一查,竟发现叫“王爵”的仅自己一地就有几百人,“名字重复太厉害了,所以就想着给孩子取个复姓。”王启叶楠的名字中,“启”是按家谱字辈来排的,“叶”是妈妈的名字,而“楠”则是寄予了爸爸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楠木是最好的木头,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楠木一样珍贵,一样有用。”

有“质量”的名字是一种文化暗示

  姓名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影响,一个有“质量”的名字带有一定的文化暗示,适度地被别人记住、被别人称赞,有时会增强孩子的信心,非常有利于个人成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给孩子取名也呈现出这样几种趋势:一是叠字、叠音现象越来越多,比如“思思”、“念念”等;二是男性对女性越来越尊重,很多孩子的姓里包含了母亲的姓氏,甚至有的家庭孩子直接随母姓,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三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取名“涨停”,温州某些地方的家长甚至给孩子取名“存款”、“取款”等。生于三、四十年代的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如“建国”、“援朝”等;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给孩子取名,透着优秀的儒家伦理文化,比如名字里有“善、美、真、德”等字;但改革开放后,部分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越来越经济化、世俗化,名字中“发、富、财”等字增多,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从今年新生的姓名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有诗意的名字。

  姓名文化从政治到儒家伦理再到经济世俗,最后人们开始注意回归雅致韵味和寓意,正说明了这种民俗文化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姓名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里面也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民俗专家)







编辑:徐妍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