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技特派员的“灵丹妙药”
其研究使石斑鱼苗成活率从30%提高到80%,一下子救活了数万尾“山溪小精灵”
《金华日报》10月28日讯(通讯员 金碧漪 王小民 记者 许健楠)这几天,浙师大特种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颉志刚博士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奔波于遂昌县和开化县的各个石斑鱼养殖场。由于当地石斑鱼遭遇小瓜虫病的猛烈“袭击”,他专门为养殖户们送防虫药。
送药在颉志刚眼里可不是小事情。这种广泛分布于我省丘陵山区溪流中的石斑鱼,学名光唇鱼,它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被山区农民誉为“山溪小精灵”。面对突如其来的小瓜虫病感染,数万尾鱼苗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无法医治,养殖户将会面临绝收的风险和数百万元的损失。
幸亏发现救助及时,仅在遂昌九龙茂源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颉志刚就用自制中草药为其挽回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养殖户们除了感激颉志刚,还惊叹于科研成果带来的巨大效益。“此类虫害一直是水产界世界性难题,要是发生在前几年,这些鱼儿只能‘坐以待毙’了。”颉志刚说,自制中草药只是他科研成果的一部分,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他的研究已使鱼苗成活率从30%提高到80%。
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类,光唇鱼对成长环境的要求很苛刻,由于近年来水域污染加重,其数量迅速减少,市场供需失衡使其价格不断上升。2009年,颉志刚开始着手光唇鱼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育苗技术课题的研究,作为省科技特派员的他担负着两个任务:实现光唇鱼增产,帮助养殖户创收。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颉志刚不满足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针对我省中西部地区山水资源条件优越、特色经济水生动物资源丰富等特点,他展开了密集调研,一有空就跑到山区近距离观察光唇鱼的成长过程。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考察,他最终瞄准了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开化县。
2010年,颉志刚拿出11万元在开化县桐村镇银炉自然村建立了光唇鱼人工繁殖基地,开始带研究生攻克人工生产鱼苗、预防病害两大难题。每年的6~8月是光唇鱼的产卵期,也是颉志刚最忙的时候,连续3年暑假都在山区陪着鱼儿度过的。
“要实现规模化育苗,保证人工繁育成功,提高鱼苗存活率,预防病害是个关键问题。”早在课题研究之初,颉志刚就把解决病害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着手研究防虫药方。在尝试各种市场上的特效药无效后,颉志刚开始自己调制药方。经过无数次调配和实验,终于研制出中草药防虫配方。“这次为合作社挽回近百万元损失就是‘药效’最好的证明。”
目前,颉志刚尝试从小规模的基地育苗走向规模较大的工厂化育苗,逐步实现光唇鱼育苗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他已与多家渔业企业联系,建立了开化京鹏清水鱼生态观光园、开化南华山景区霞光村实验基地、金华蒋塘基地等多个实验基地。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让农民们享受到乡村生态经济和农家经济所带来的增收效益,也为渔业产业技术创新出一份力。
编辑:金碧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