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互利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来自中非智库论坛的声音
《人民政协报》10月29日讯(记者 江迪)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非合作论坛为抓手的中非机制性合作从无到有,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功。值此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中非合作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27至28日在浙江举行。作为经中国外交部、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中非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论坛已被外交部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并将作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此次论坛共有来自中国、非洲27个国家、非盟等非洲地区组织及部分其他国家、地区著名智库的近300多名知名学者、政府高官、企业家参与对话。
密切互利合作
维护国家形象
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在非投资仅有几千万美元,双边贸易额仅为106亿美元。这一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突飞猛进。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众多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对非投资额双双大幅增长。至2010年,中国在非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攀升至1240亿美元。
“中非合作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平等互利。”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大使说。他认为:“中国在对非政策中一直秉承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中非关系同西方与非洲关系的一个很大区别。无论国家大小,中国从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做法和发展模式强加给非洲,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待非洲。而中非合作也是双赢的。”
目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项目几乎分布在所有非洲国家,投资项目逐步由贸易企业向生产企业转变。中国还通过建设工业园区促进非洲制造业发展,增加就业。中国在对非合作的途径上也日益多元、与时俱进,如设立基金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与非洲结成环境保护和科技发展伙伴,给非洲免费建设100个小型环保项目;大幅增加奖学金,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发展基金等。
刘贵今的足迹遍及50多个非洲国家。结合多年非洲工作经验,他说:“总的看来,大家对中非合作扩大、经贸关系发展是持欢迎态度的。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非洲从中非关系中实实在在受益了。中国的到来,使非洲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随着合作面的拓宽,矛盾和问题也会增加。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具体来看,刘贵今认为今后应在基础设施、农业、人力资源和发展经验上进一步拓宽、加深与非洲各国的合作交流。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目前对非洲也有很多投资,中国应继续帮助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助力非洲实现经济起飞。
同时,农业和农村发展也是中国脱贫和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如果中国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那将是对非洲和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希望通过农业和农村发展,帮助非洲实现或接近消除贫困这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刘贵今说。此外,中国还需为非洲提供更多奖学金,培训各种技术人才,为非洲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中国也要跟非洲各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非洲制造业发展创造机会,帮助非洲国家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日益扩大,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及“掠夺资源论”等反华论点,严重损害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助理姜恒昆博士注意到,中国正日益认识到在同非洲交往时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已为非洲的新闻记者安排了培训计划等手段,力争使其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在非洲的行为及作用。
姜恒昆认为,为了塑造和维护中国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形象,中国要继续坚持并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以应对情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多层面的复杂关系;适时适度承担国际责任,做到“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有效统一;注重对外政策的宣传,避免“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建立国际危机时期的国家形象维护机制,包括如何看待与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有效对话与沟通;建立成熟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机制。要总结长期积累的民间外交经验,做好非洲国家市民社会的工作,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中国在非洲的良好形象。
创新合作理论
密切智库交流
中国在同非洲的长期合作中,确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原则,如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之前以双边合作为主的中非合作更多被纳入多边合作的范围。
“这就对中非合作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需要中非智库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说。他认为:“今天需要在全球的框架内重新审视中非合作的理论和原则,如中非在国际体系改革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中非各自的地区主义和当代其他地区主义的互动关系、中非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问题等。”
在杨洁勉看来,在中非合作日益深入持久发展的进程中,创新合作理论,密切智库交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非今天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后的合作还会有更大发展,这需要更加联系实际的理论进行指导。当今世界日益复杂多变,中非双方在把握历史潮流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借助智库完善战略思维。中非双方在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内外问题时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广泛吸纳政府内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智库作为战略和政策的转换环节之一,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中非在取得政治、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需要在思想、理论、战略和政策方面的进步,因而把发挥智库作用视为摆脱西方智力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双方的智库建设是提高本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储存各种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中非智库在理论合作研究方面应将哪些方面列为主要任务?杨洁勉建议,中非双方需要准确界定中非合作的时代意义,当前中非合作已完成了反殖反帝斗争中的相互支持而进入了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的建设时期,中非智库要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点的高度上进行理论建设。中非双方需要共同建设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的新理论,既要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又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理论创新,如新时期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的新理论。而且,还要对国际新旧体系、国际和国家利益、主权和人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理论建设。中非双方还要对相互间关系的理论问题进行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充分、深入的研究是对非智库交流合作的基础。我国的非洲研究处于什么水平?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达沃斯论坛非洲议程理事刘鸿武对我国的非洲研究尚不满足:“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非洲研究’,但各种研究间缺乏核心理念。如何以一种整体和联系之眼光,将‘非洲研究’统摄起来,构建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性质的‘非洲学’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与气度,已经提到中国当代学人的面前。”
刘鸿武建议,当代中国的非洲研究应在注重学习借鉴西方非洲研究重视微观、个案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学术重视追寻“大道”、探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思想传统,透过非洲大陆纷乱复杂的当下迷局,看清这块大陆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把握到这块大陆的根本出路在哪里,举其纲要,观其大势,从而对非洲大陆之现状与未来做出更具历史眼光的战略把握。
中国的“非洲学”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刘鸿武认为,对中国来说,由于自身正在经历着相同或相似的发展变革,并且今日在总体上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样共同的国家身份与地位,使得中国可以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地来体会理解非洲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文图片由 陈仁伟 朱慧 提供)
编辑:金碧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