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
日期: 2011-11-01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社科学者走基层:做真学问离不开田野调查
——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01日讯(记者 郭潇雅)王景新教授一直从事农村研究工作,经常下基层,每年进村入户作调查的时间不会少于3个月,仅2011年而言,他“做田野调查”的足迹已遍及9个省份近30个县。

   他把农村研究定位为三种境界:“记忆乡村、解读乡村、服务乡村”。首先,要真实地记录乡村,尤其是记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留下珍贵史料;其次,通过真实的资料和数据研究,深入理解乡村、把握乡村;再次,从理论回到实践,服务乡村,服务广大农民朋友。

   王景新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独特的学术见解,获得了“三农”问题研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农村经济学界的学者在评价王景新的工作特点时这样说:“调查研究很玩命,村域调查精细化,对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把握和分析具体、准确。”

   王景新认为,做学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那些受过严格训练的专家学者,能够熟练运用先前的文献资料,依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缜密的论证,不断创新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实践提供依据。而他认为,自己知识积累不足,难以达到这种境界。另一种是“行万里路”,走基层是“三农”研究应有之义,“三农”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书斋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进村入户,通过田野调查,老老实实地向农民学习,才可能找到真正符合农民利益的解决办法。

   “到田野做学问,向社会学知识”是王景新教授不变的选择。他写,必写所见所闻,写必亲历;他讲,必讲自己所见所闻所悟,讲必真实。

   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大量乡村基层精细化调查,王景新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和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2005年初推出的《中国新乡村建设丛书》引起了媒体高度关注,其中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等文章。2007年的《浙江典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丛书》、2009年的《RCC农村研究系列丛书》及论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江三角洲的村域集体经济》等,在学术领域也获好评。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教授。
  






编辑:金碧漪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