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11月4日讯(李俏红 王小民)一年间,发表专业论文三篇,被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EI收录一篇。申请技术专利40多项,目前审查通过18项,谈成业务数百笔,收入近百万元。而今他在科研路上继续“折腾”,又折腾出一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想用专利技术入股,不想卖掉。如果你们不接受,我会考虑找其他公司合作。”面对北京某公司的“甜言蜜语”,吴刚又一次委婉谢绝。他说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拒绝对方,自从该公司提出用8万元**他的专利,并一直“穷追不舍”,平均每天三四个电话对他进行“轮番轰炸”。
能在8万元诱惑前“岿然不动”,是因为吴刚在专利问题上曾“吃过亏”。这名来自浙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数控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去年就已卖过7项专利,早已是一个“专利行家”。由于开始不懂“行情”,最贵的专利卖了3万多元,便宜的8000元便卖掉了,如今谈起来他颇感可惜。所以这次坚持技术入股,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更是为了对得起自己费尽心思得来的创意。
从发明专利到写专利方案
现在,吴刚的手里还握着30多项专利。仅大二一年,吴刚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40多项专利申请,目前已经审查通过18项。不仅如此,这个对科研近乎痴狂的大三学生,去年还发表了三篇专业论文,其中《Optimiza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In Machining Surface To Reduce Errors》(《优化曲面加工中的切削参数以减少误差》)被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EI收录。
在很多人眼里,一年内能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即使是一名博士生也不易做到,何况一名专科生。但吴刚在科研路上的“神奇之旅”远不止这些,就在大二这一年,他从科研中觅得商机,创造了年收入近百万元的“神话”。
这缘于吴刚第一次申请专利的经历。吴刚在做实验时想到一个改进减速电机的点子,想发明一种新型“减速电机”,并勾画出图纸,经过反复证明其可行性后,便去申请专利。由于专利方案的撰写需要用到法律等领域的知识,格式要求又极为严格,吴刚不会写,只能求助于专门的公司代写。最后专利虽然申请下来了,但一份方案2500元的代写要价却一直让吴刚“耿耿于怀”。这次经历给了吴刚“灵感”,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现在懂得写专利方案的人和公司很少,如果自己会写,不仅能省下这笔钱,还能通过帮助别人写来赚钱。
于是,吴刚开始尝试着去学习专利申请的写作方法。他买来了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书籍,夜以继日地研读、做摘记,短短两周就看了几千页的书、做了一大本笔记。今天已成为吴刚助手的罗赟说,有时凌晨两三点钟还看到他QQ亮着,询问他时要么在看书,要么在写方案。除此之外,吴刚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自己掏钱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专业培训。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吴刚不仅能完成自己的专利申请撰写,还帮助别人写专利申请方案,第一笔生意赚到了800元钱。
成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第一笔生意的成功增强了吴刚的信心,他开始在各种网络平台上投放代写专利的广告,并开设了淘宝商店。随着客户量的增加,吴刚得意于商机判断准确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一个人力量的不足”。“有时写的方案因打错一个字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退回重写,有时不能很清晰地回答客户的咨询。”吴刚说,这让他下决心组建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团队,成立一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由于吴刚平时在研发专利、学习专业知识、写方案时遇到不少疑惑,上网寻求帮助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这使得他成为相关论坛中的常客,也结识了很多专业朋友。“我们之前虽从未谋面,但只要讨论起数控、机械发明以及专利申请等话题,他们都热心地给予我帮助。”吴刚说,他的创业想法得到了这些专业人士的鼓励和支持。吴刚在假期专门去北京、深圳等地拜访了这几位工程师,他的诚意和创业热情打动了他们,同意加盟吴刚的团队。
不到一年的时间,吴刚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团队:7位专业工程师和1名助手。他们包办专利申请、专利转让、高新企业项目申报、专利评估等各项业务,并已谈成400多笔业务,其中公司大单业务就有十几笔,收入近百万元。“这是一个知识产权的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个人、企业等申请专利的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吴刚说,他不只局限在自己熟悉的数控、机械领域做业务,还和全国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合作,实现业务共享,利益均沾。
取得成绩并非偶然
吴刚能在一年内取得如此成绩并非偶然。高中时,他在杭州某职教中学读的是机械专业,入学不久就“深深迷恋上机械工程图纸”,从此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读机械专业的书籍、摆弄各种机械产品、思考勾画各样的机械工程图。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浙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数控专业,进入大学后加入的唯一学生组织就是科研部。
“做事非常用心,每一份课题、方案都准时完成,从不拖拉。”职教学院学生会科研部部长龚叶珠说,她很早就看出吴刚是个“科研潜力股”,所以当导师张棉好副教授让她推荐几名本科助手,她推荐了专科生吴刚。“当时有四五个助手,我让他们去检索文献并一周汇报一次结果,只有吴刚坚持了下来。”张棉好说,记得有一次吴刚在设计“多功能健身车”时,不仅查阅了相关文献,还专门去永康寻找相关产品,最后经过反复试验、设计才成功,其论文发表在《机械工程师》杂志上,并申请了专利。张棉好坦言,这种在科研上“想折腾、爱折腾”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作风是吴刚取得成功的关键。
吴刚也说,自己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大一的积累、付出和老师们的帮助”。在科研部写方案、课题的经历,使工科出身的他增强了写作能力;在给张老师当助手期间,他做了大量笔记,得到了很多启发,想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在参加“挑战杯”等各种活动中,他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让自己日后独自与公司老总谈生意时能镇定自若。
吴刚说,他现在能发明专利,却不能生产自己的专利,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能有自己的企业,把自己的专利生产出来。
编辑:金碧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