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报》11月8日讯(通讯员 陈仁伟 廖梅杰)10月28日,国内高校首家非洲翻译馆在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闭幕式上成立。浙江师范大学试图通过此举减少中非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打造非洲研究新平台、中非文化交流新窗口、对非投资贸易新路径、公众了解非洲新名片。
“语言文化障碍是加强中非交流、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大障碍。我们开设非洲翻译馆,向非洲翻译中国文化,同时把非洲各国包括土著文献在内的各类著作译介到中国,让非洲人更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了解非洲。”中国著名的非洲研究专家,“第二届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之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这样介绍创立非洲翻译馆的目的。
该校非洲翻译馆馆长、外语学院院长李贵苍教授认为,之所以能成立非洲翻译馆,一是该校非洲研究的学科优势,非洲研究院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非洲研究与咨询基地”;二是该校处于全国领先的翻译学科。2007年初,浙江师范大学成为我省首个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也是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的前7所高校之一。目前翻译学科有专任教师近30人、全日制研究生60人、全日制本科生200人,可以形成阵容、实力均较好的研究团队。
非洲翻译馆将搭建学者研究的新平台,研究非洲第一手文献、世界各地尤其欧美研究非洲的文献等,从政治结构、社会架构、文化根源、大众心理等方面解读非洲尤其非洲近来发生的热门事件,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调研报告等。
非洲翻译馆将成为对非贸易投资的新路径。针对浙江对非投资贸易处于全国领先的优势,非洲翻译馆将根据商务部门、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结合对非投资贸易的新形势,优先考虑提供投资贸易政策解读、投资报告翻译、商务谈判服务等一系列服务。
非洲翻译馆还将打造公众了解非洲的新名片。非洲翻译馆将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等一起,向公众介绍非洲、展示中非合作成就,努力将浙江师范大学打造成为公众了解非洲、走近非洲的新名片。
新成立的非洲翻译馆将重点做到“整合资源”和“关注非洲”。利用校内非洲研究、翻译学等学科优势,组建文学文化、政治外交、历史地理、经济、教育、中译外等翻译团队。利用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翻译馆的平台吸引和整合国内更多优秀的翻译研究人才,组建全国性团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研究团队将重点研究非洲文献、研究非洲成果文献等,做到既研究来自非洲的第一手资料,又研究欧美及亚洲学者非洲研究成果的文献,为国家实施对非战略、企业对非贸易投资、公众了解非洲提供研究成果。
新成立的非洲翻译馆,主要由该校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和进行活动策划,由该校外语学院组织校内外力量翻译各类著作,同时与浙江出版集团等各类出版机构加强合作,利用学校非洲研究、翻译学等学科优势,翻译、介绍、研究非洲及非洲研究成果的各类文献。
编辑:金碧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