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浙师大教授为清代女科学家“树碑立传”
日期: 2011-11-08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清代女子并非只有“节烈贞孝”
浙师大教授为清代女科学家“树碑立传”

《金华日报》11月8日讯(夏积山)浙江师范大学沈雨梧教授的新著《清代女科学家》一书,近日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沈雨梧已出版的《清代科学家》的姐妹篇。

  由于清代史籍“记载人物详于男而略于女。男则分列子目,叙述事实,女则偏重节烈贞孝”,有关清代女性科技活动的史料极少。为此,沈教授跑遍京、沪、杭等地图书馆,查阅大量书籍和中外报刊、地方志等,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经多年努力著成《清代女科学家》一书。

  书中对收入正传的30名女科学家的生平和她们对某一学科的主要贡献、代表作及其发明或成果,都作了简要介绍,各篇都配有人物肖像、画像或照片,展现了清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中众多杰出女性生动的图景。国家清史编委会的专家称,《清代女科学家》一书,“封面设计清新素雅,予人以美感,尤富内涵。佳作也”。

清代杰出女科学家不少

  沈雨梧教授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清代科学家”课题,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女科学家,并从中看到清代女性对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于是,2009年底,他决定将附在《清代科学家》一书中的女科学家抽出,独立成书。

  根据中国现存古籍记载,中国古代数千年间与科技有关的妇女不过数十人。对清代女科学家,至今尚未见到有综合研究的成果。已出版的杜石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集)中,提到的女科学家仅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6卷中,也极少提及中国女科技人员的事迹。《清代女科学家》一书,首次将古代女科学的形象和事迹完整、系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书中以翔实的史料,阐述清代女科学家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冲破重重障碍,涉足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中西医学、纺织科学等领域,并取得瞩目的成就。

  她们大多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生长在较为开明的文人学者家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兄等人学术研究的影响,喜爱读书,勤于钻研,“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比如,王贞仪在天文、数学等学科研究中,中西贯通,大胆创新,提出了当时先进的天文理论及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又写出多部天文学论著,被誉为“18世纪中国妇女中的异人”。还有黄履造出天文望远镜,江熹独创吟诗与研究数学相结合的方法,江蕙撰写《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比中国古代的天文作品《步天歌》精确得多。

  一些女性中医学者出身于中医世家,她们继承家学,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作出了贡献。清代著名中医曾懿搜集30年为人诊治的良方,荟萃成一部总结治病经验的医学全书《医学篇》,流传至今,并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还有的女性,得到外国传教士的资助,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回国创办医院。女子留学美国第一人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西医,也是第一任北洋女医局局长,并创办女医学堂。在教会医学院毕业的基督**西医学家张竹君,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医院和女医校,并自任院长、校长,为民众为妇女治病及培养医护人员。辛亥革命时,亲自组织带领赤十字会会员赴武汉,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被誉为“巾帼伟人”。

  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学者往往忌讳或不敢为她们树碑立传。本书收入12位西医学家,表彰她们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只有姓氏没有名字的女科学家

  清代封建礼教严重束缚着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不但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连名字也没有。但她们在各自领域的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进行技术革新,多有发明创造。如丁娘子织出了闻名长江三角洲的“飞花布”,多供皇宫中使用,因而又称“贡布”。无姓名的南京妇女,织出了世界领先的“紫花布”,用这种布制成的衣服成为18世纪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此外,殷氏女织出的“高丽布”也很有名。

  明末清初,有位叫彭医妇的妇女专治眼病,经她诊治的患者,眼病减轻或明显好转,甚至失明者也能复明。她还被请进皇宫为皇太后治眼病,被人称为治眼病的“神医”。

  我国古代医学中,有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但明末清初安徽名医程公礼,却将医术传授给儿媳蒋氏和孙媳方氏。蒋氏、方氏都擅长儿科。蒋氏曾治愈一名病情垂危婴儿的**闭塞症,施行“人造**术”,成了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创举。

  书中还记述了制造小巧玲珑自鸣钟的孙细娘、能捉老鼠的“木猫”制造者王慧姑等能工巧匠。将在科技活动中有重要贡献的劳动妇女列为科学家,这在中国科技史上还是第一次。






编辑:金碧漪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