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培养“非洲通”助力对非贸易
日期: 2011-11-09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越来越多的金华人去非洲投资,上千家金华企业在与非洲人做生意
培养“非洲通”助力对非贸易

《金华日报》11月9日讯(记者 许健楠  通讯员 王小民)近日,浙商“走进非洲”贸易投资形势分析会在浙师大举行,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如昉等领导、省内数家涉非企业负责人、对非贸易专家齐聚金华,共商对非贸易大计。

  中非贸易的大背景是怎样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非贸易额年均增长近30%。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1269亿美元。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在非洲落户的中国投资企业超过2000家,涉及农业、电信、能源、加工制造以及餐饮服务等多领域。

  不但非洲人走进义乌,婺商乃至浙商也在走进非洲。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迅猛发展,非洲成为我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我省将“走进非洲”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点。随着非洲市场的巩固拓展,面对企业赴非投资过程如何开拓非洲市场、提升资金效益、保障资金安全等问题,省内数家涉非企业齐聚金华,破解对非贸易难题。

  那么,婺商是怎样走进非洲的?对非贸易的现状如何?在非洲有哪些商机?初涉非洲市场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作了一番采访。

目前我市上千家企业开展对非贸易

  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商学院副院长赵浩兴刚从非洲考察回来:“很巧,这一次我在非洲碰到了三个婺商,分别来自兰溪、永康和金东。”赵浩兴看来,在非洲做生意的中国商人越来越多了。

  义乌外经贸局一名周姓科长也有同感:“近两年,听说义乌商人到非洲去投资多了起来。”但究竟有多少义乌人在非洲投资?“这很难统计,有很多是个体老板,不一定会上报。”

  不过,周科长提供的一组数据或可从侧面说明问题:今年1~8月份,义乌出口到非洲的产品总额达2.4亿美元,涉及40多个非洲国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对南非的出口额最大,有3200万美元,紧随其后的是苏丹和阿尔及利亚,分别为3100万美元和2800万美元。“义乌出口到非洲的大多数是小商品,生活必需品比较多。”周科长说。

  义乌市外经贸局副局长翁健平表示:“义乌主要出口服装鞋子、家用电器、工艺礼品等,义乌物美价廉的商品非常适合非洲市场。”

  金华市商务局局长江国富表示,随着近年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走进非洲”投资合作明显增多。截至2010年,我市对非投资企业29家,总投资528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5180万美元,项目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安哥拉、乌干达、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家,涉及生产加工及产品销售、货物和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等行业。

  非洲国家也是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合作的重要伙伴,2010年我市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92亿美元。东阳三建在阿尔及利亚承包住房建设长达10年,目前在阿实施的工程项目12个,去年工程营业额达到6800万美元。

  我市金轮机电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点亮非洲”援助项目(即在10个非洲国家边远农村建设100个村级水电站,为非洲农村社区提供用电)唯一的水电设备供应商。

  来自金华市商务局的数据,目前我市有上千家企业开展对非进出口贸易,年出口额超过7亿美元,占我市出口总额的7%以上,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

  “金华的小商品、五金工具等特色产品深受非洲人民的喜爱,而非洲出口的铜、热带原木、牛皮等产品正是我市需求的短缺资源,也受到我市企业的青睐。”江国富说。

非洲缘何成为渐受青睐的投资热土

  赵浩兴分析认为,婺商大致分为两类:工业制造业和商贸业。如今,传统制造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必须转型升级,这就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此同时,产业的转移也是可行的。如何转移?“向欧美转移?显然不现实,中国的工业原本就相对落后。往内地转移?内地也在大发展,逐渐在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是比较好的选择,比如走向非洲,那里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还有很多,适合像婺商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草根企业生存发展,能充分发挥婺商自身的商贸优势,搞批发、零售等。另一方面,近两年欧美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而非洲的市场仍有很大空间和良好的前景,这让诸多婺商看到了非洲这片热土的商机。

对非贸易有风险,教训也不少

  作为一家国际化大型民营企业,诸暨的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加纳等非洲国家虽“打拼”多年,设有多个生产企业和工业园区,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集团董事长徐志明。本次形势分析会上,他说:“对非风俗习惯了解不深、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找到对非工作的合适管理人才很难……”其实,许多婺商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也有过教训。

  “义乌小商品在非洲市场的赢利空间很大,风险也很大。因为我们对当地的投资环境缺乏足够了解,信息的滞后让我们错失很多商机。”义乌市外经贸局副局长翁健平举了个例子:义乌一家公司在坦桑尼亚投资,已经和当地政府签好土地利用合同,政府答应很快把土地交给他们投入使用。但是等了好久,都没落实。后来一打听,土地并不是政府的,是当地部落的,部落酋长不答应。

  赵浩兴说,曾有一个婺商听说非洲的木材很值钱,于是瞅准一个机会,花了数百万元人民币在非洲某国包下一片几千亩的山林。不料当他准备砍树时,却发现林子里都是一些不太有价值的树种。而且该国还限制原木出口,一下子几百万元泡了汤。“这是缺乏实地考察的教训。”

  有关专家表示,要在非洲做生意,需要对非洲的政治经济环境、风俗习惯、法律法规有所了解,最好还要会说一点英语或法语。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婺商进入非洲的步伐?“人才。”义乌泛非国家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东正说。

  对此,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浙师大中非商学院院长刘贵今认为:浙师大经过10余年对非洲文化方面的研究,走到了国内高校的前列。去年,浙师大成立中非商学院,开办目的之一,就是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目前,浙师大还正积极筹建非洲投资贸易咨询中心和非洲事务培训中心,为走进非洲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编辑:金碧漪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