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四名学生的成果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 红柳+大芸=修复沙漠 他们继续受邀参加新疆绿色扶贫
日期: 2011-11-30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四名学生的成果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
红柳+大芸=修复沙漠
他们继续受邀参加新疆绿色扶贫

  《金华晚报》11月30日讯(记者 任文林 通讯员 朱慧) 
四名学生的成果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
  他们继续受邀参加新疆绿色扶贫

  眼下,正是新疆和田最美好的季节,那里的农民正在收割有着“沙漠人参”之称的大芸(药名“地精”、“金笋”)。

  这些“沙漠人参”跟浙师大的4个学生有一段故事。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浙师大农村研究中心研究生李琳琳、严海淼、陈曦、王蕊的调研项目荣获一等奖。

  这4名研究生,3次深入边疆荒漠化地区,走访当地农户、农民协会、企业,开展各类型座谈、交流活动近百次,历时3年,写出《荒漠化地区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中国-UNDP新疆和田红柳大芸产业开发案例研究》报告。

以绿养绿
  和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红柳、大芸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红柳是沙漠中防风固沙的卫士,它根系发达,再生繁殖能力强,一棵红柳要不了几年就能繁衍出一片红柳林。大芸是一种寄生于红柳根部的名贵药材,在抗衰老、延年益寿等方面有着极佳的功效,市场需求旺盛。与“红柳大芸”打了3年交道的李琳琳,说起这两种植物来头头是道。

  从2001年,和田首株红柳接种大芸人工试验的成功,到200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会同中国政府投资210万美元,在和田地区3个乡实施“绿色扶贫计划”,大规模种植红柳大芸。红柳大芸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不但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今年,和田湿大芸的市场价为20元/公斤,干大芸为45元/公斤,平均每户能增收约7000元人民币。

  户均增收7000元,对于新疆和田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由于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和田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常常一年四季都下‘土’。耕地少、环境差、自然灾害频繁,使得当地农牧民生活十分艰难,不少人家还住在泥巴堆砌的土坯房里。”课题组的另一名负责人严海淼介绍说。2009年,当地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667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的51.8%。

  经过3年的调研与观察,课题组认为,红柳大芸种植项目,将生态修复、区域发展和低碳经济、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完美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生态修复和荒漠化农村社区低碳生产、生活提供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经验。

项目成果
  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可

  从准备调研到形成初步报告,历时66天,其间获得厚厚3本实地调研资料,当然,也尝到了语言不通、黄沙裹身、睡眠不足之苦。

  “那些日子,我每天在农村研究中心的资料室和导师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重新查看调研笔记、视频资料,查找相关报告和理论依据……为了把一篇纯粹的评估报告上升为有一定理论升华的文章,好多个夜晚,我们都辗转难眠。”严海淼回忆到。

  最终,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产业扶贫和田模式”:从产业链的基地建设、栽培种植、加工服务等环节入手,结合参与项目的政府、农民协会、企业、创业农民等不同参与主体,概括出“公社式”、“双层经营式”、“龙头企业带动式”、“创业农民自主开发式”等四种开发模式。

  根据调查所得,课题组还提出了“产业扶贫和田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如沙漠治理后的土地产权、土地性质、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沙漠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新产业的市场风险问题等等。课题组认为,应通过产业模式调整和政策创新,提升绿色扶贫项目的效益;在种植环节,应倡导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和小农场主领头承包经营模式;在加工业和市场营销环节,应倡导工商资本和高科技企业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

  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认可和支持,课题组也受邀继续参与“新疆绿色扶贫项目调整方案暨后续活动”的相关研究。

  因为对农村研究的热爱,如今,李琳琳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专业博士生,严海淼也将读硕期间的研究方向锁定为“新疆和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他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地走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道路上。






编辑:金碧漪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