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金华应届毕业生就业趋向务实
日期: 2011-12-27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金华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 吴骞 通讯员 陶非奇)是要公立单位安稳的“铁饭碗”,还是着眼非公单位的未来预期?是考虑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大城市艰苦打拼,还是考量自身实际而享受小城市的惬意生活?记者日前在金华各高校走访时发现,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心态趋向理性,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和工作岗位。


“铁饭碗”保持“高门槛”,非公单位撑起半边天

  “虽说今年的师范类招聘岗位比去年增加了近千个,但公立学校都有综合成绩排名的硬性规定,对我来说,理想的岗位真的很少。”浙师大初阳学院程琰的一句话说出了不少毕业生的心声。

  以往,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公立学校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首选,近年来,这些学校的教师需求逐渐减少。此外,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外省就读的毕业生也赶来“抢饭碗”,招聘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争夺“千里马”,他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是省优、校优的请止步,不是校三好学生的请慢走,没拿过一次奖学金的“伤不起啊”。如此“高门槛”,让不少毕业生在望而却步的同时开始转换预期。

  记者发现,在一些招聘会现场,各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和集团公司的展位成了毕业生咨询的热门展位。这些单位的招聘条件相对宽松,发展空间不小,工资待遇、社保福利也日渐完善,这让更多毕业生在全方位权衡后做出了适度调整。浙师大数学专业的王丽燕表示,综合成绩中等的她很淡定,相信只要心态放平,不一心抢“铁饭碗”,保持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就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公立不行就去民办,高中不行就去初中,找到赏识自己的单位反而更容易受到重用。”浙师大英语专业的卢皖凯表示会抓住自身优势“主动出击”。生物技术专业的章蓉蓉和袁勇也希望尽快进入学校工作,对学校性质、编制、工资待遇都没有过高的要求。


宁做小城市的主流,不做大城市的浮云

  大城市快节奏、高成本、高压力的生活让越来越多人hold不住,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大都市纷纷成了围城。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心想往大城市冲的择业观开始松动。

  “我们刚毕业,没有经验,也没有高学历,一般不会选择直接去大城市冒险,会先在小城市磨炼一下。”金职院应用英语专业的钱晓丽今年夏天毕业后,在义乌市郊一家外贸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我现在主要负责接单,和外国客户打交道,慢慢学习,积累经验。”晓丽笑称,“大城市的花销雷人,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魅力。在这里我不但能养活自己,每月还能给家里的老人寄些零花钱。”

  金职院园林园艺专业的毕业生吴凯目前在嘉兴农村一个现代休闲农庄见习。在问到为什么不选择去上海时,他告诉记者:“虽然两地相隔不远,上海很潮很时尚,但要安家立业很困难,而嘉兴这边生活惬意,环境优美,论幸福指数不会比上海低。”他表示,自己重视工作与兴趣结合,“我会朝着兴趣的方向发展,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而家庭、家乡等因素也为小城市吸引毕业生的青睐“添了把柴”。“就想回家乡,回自己的母校工作。”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的沈亚君日前已被慈溪中学聘用,她说:“这样既能就近照顾父母,又能回报自己的母校,两全其美。”

小城、非公机遇无限,“曲线就业”更为明智

  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施璐分析说,由于近几年的改革,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多,公共服务提高,社会就业环境朝正规化发展;而非公单位的就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潜力无限,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其吸引人才的筹码,影响毕业生求职的流向;不少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就业服务中心等举措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个性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们在校期间就有意识地对就业环境进行了解和熟悉,也使毕业生能更理性地选择自己的求职领域和就业区域。

  面对多元化的选择,施璐建议,是选择公立还是私立,大城市抑或小城市,都因人而异。大学生就业要先根据个人的性格、专业、生活习惯、职业理想等情况进行合理、准确地自我定位,以务实与平和的心态增加就业砝码。

  金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场部部长许炼表示,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是好事。当代社会人才流动频繁,毕业生找工作不能强求一步到位,死守着一座城市。在目前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获取好工作。因此,先去中小城市或非公单位工作几年积累经验,然后看机遇再“曲线进大城市”或许更为明智。随着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和优惠政策实施等因素,中小城市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毕业生要抓住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编辑:陈天琦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