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 吴俊斐)瓶子摇晃后再开盖,啤酒为什么会冒出来?
电动自行车边骑边充电可能吗?
轿车为何前轮磨损得快?
……
这些是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多人可能会司空见惯,但金东区鞋塘初中的科学教师张胜却通过实验等方式,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探究,给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找出了答案,并写出了《提高科学素养》一书的草稿,2012年1月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出版。
一个爱较真的人 敢于叫板初中科学教科书
“我是个很较真的人,上大学的时候,可以为了一个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1995年,张胜毕业于宁波大学数学系,由于从小对各种科学现象比较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当数学教师的他兼任科学教师。其间,他喜欢带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观察与发现问题,并爱在课余时间用自学的动画制作技术将各种科学现象进行直观展现,深受学生欢迎。
后来,他做起了专职科学教师。张胜对各种科学实验更加入迷,且敢于对各种科学现象提出质疑和猜想。前不久,他在做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139页)中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真正原因这一实验时发现:100毫升水分装在两个试管会有105毫升。为什么在一个量筒里是100毫升的水,分两个量筒装就会大于100毫升,水真的变多了吗?在经过上百次实验后,他提出推断,这是压强在作怪,初中科学教科书上的概念有待进一步完善。
“酒精和水混合,体积会变小,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隙,但同一种液体,放进一个量筒体积也会变小,除了进入彼此空隙的理由外,主要是由于压强在作怪。水越往底部受到的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隙就越小,密度就越大。”对于他的这个推断,一些中学物理教师不以为然,觉得在这个实验中,压强可以忽略不计,探究这一现象没有多大意义。但他并不因为大多数同行的不认可而停止实验,而是到处联系专家,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求证。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黄仕华,也做了这个实验,刚开始实验并没出现张胜所说的100毫升水分装在两个试管会有105毫升,觉得张胜得出这一结果可能跟读数误差有关。得知这一结果,张胜立马从孝顺赶到浙师大和黄教授进行当面探讨。在张胜的建议下,换成大量筒之后,这个现象出现了。
尽管最后对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黄仕华分析的理由和张胜的不太一样,觉得不能草率地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压强在作怪,但对张胜这种探究科学的精神十分佩服。他说:“以前还真没什么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很佩服张老师的探索精神。”
写“十万个为什么”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许多人知道汽车前轮磨损得比较快,山顶树木长得比较矮小,但不知道为什么?或者只知道其中一点,但了解不全面。”张胜说,这些现象并不是他发现的,他对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究,就是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科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张胜已对52种生活、自然及实验现象进行了探究,其中包括“节电王的骗局、水变油的无知”等对一些伪科学的揭露,也包括“喝过的奶瓶为何易发臭、火柴棒遇到浓硫酸后为何变黑”等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探究,以及对“宇宙真的是大爆炸产生的吗”等一些自然现象的猜想。
“我所有的探究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步骤完成的。”张胜说,他对每种现象的探究,都需要提出问题、收集、分析数据等,在整个过程中涉及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画出相关装置图,设计表格,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从中获取事实与证据,以及能综合运用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公式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和相关的人员进行交流等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对科学和事物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所做的一切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分析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这正是当今应试教育所缺少的。”
编辑:陈天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