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王氏后人称:这就是“北山四先生之一”王柏墓
日期: 2011-12-29 作者: 供稿单位: 宣传部

《金华日报》12月28日讯(记者 许健楠)24日,王文奇和婺文化研究会的程峤志一起,路过浙师大时,发现路旁一块地正在施工,原本起伏错落的小土坡基本被推平了。

  “你们王家先贤王柏的墓就在这片地方。”程峤志说。根据他的研究,王柏的墓就在浙师大丽泽花园以西的这篇荒地上,墓址位于荷花塘角附近。

两根青石柱 一座宋代墓

  当天下午,程峤志和民间宗谱爱好者詹宣武一起,到荒地上实地查找王柏墓踪迹。“你看,那两根柱子是什么?”詹宣武发现两根3米多高的青灰色石柱。

  在附近,两人还有发现:问过附近村民后制动,石柱东侧不远处曾有一个村,正是“荷花塘”。詹宣武取出自己搜集的《太原王氏宗谱》,找到王柏墓的地形图。一对照,两人难掩兴奋:“这里很可能就是王柏的墓。”

  26日一早,来自金东区、义乌的20多名王氏后人赶到现场。同行的还有来自金华市文物局的考古专家。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根石柱孤独地矗立在一片平坦的荒地之中,较为醒目。

  石柱东侧,被施工方取土挖出一个两三米深的大坑。一名施工人员说,五六天前,这两根柱子才被整体挖出。他们估计这是文物,于是没有妄动。

  两根石柱有3米多高,均有一道道人工打磨过的痕迹,在柱子上,记者没有找到文字。两根石柱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根有两处人工开凿的凹槽,一根没有。

  考古专家蒋金治在初步勘察后表示,这两根柱子是墓前望柱。有凹槽的那根是墓坊的一根柱子,有可能是原来的望柱遭到破坏,后人把坊柱移作望柱之用。

  什么是望柱?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的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或古代祭祀的牌、碣、表、标、华表等称为望柱。

  这座墓有多少“岁数”?“根据这两根石柱的情况,初步判断有800多年了。”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宋代墓。

  一旁的王氏后人毫不怀疑地认为,这座墓就是王柏的墓。“从古墓发现的位置上看,墓朝西,稍稍偏南,与宗谱记载的王柏墓位置吻合。”王氏后人们在现场祭拜了王柏。

多方考证:“这就是王柏墓”

  26日下午,记者与程峤志、詹宣武再次赶到现场。詹宣武在研究了两根望柱后说:“这确实是宋元时期的望柱。”宋元时期的望柱的横截面是八角形的,而清代是四角形的。

  27日下午,在距离古墓东边数百米处,出土一块残缺石碑,上书两个大字“鲁斋”。“鲁斋是王柏的号。”程峤志说。附近村民说,这块碑是从王柏墓搬来的。80岁的王林华说,解放后的几年里,他都去扫过墓,墓呈圆形,这块石碑就曾横在墓前,他还记得碑上的三个字:“鲁斋王”。

  从身份上来看,墓配备望柱,与王柏的身份也是吻合的。“这个墓没有配备石羊、石虎、石马等物,说明墓主人没有当过官。”程峤志说,王柏确实没有做过官,不过他的谥号“文宪”是皇帝所赐。

  在现场,浙师大人文学院退休教授王克俭告诉记者,王柏是北山四先生之一,他是著名学者,在当时都很有名气。

  令程峤志、詹宣武二人欣慰的是,至此,“北山四先生”何基、许谦、金履祥、王柏的墓的具**置已经全部找到。“王柏墓曾是‘北山四先生’中唯一一座没有找到的。”

  “何基的墓在安地油麻塘、许谦墓在新狮街道勤俭社区、金履祥墓保存最完好,在兰溪芝堰乡桐山后金村、王柏墓在荷花塘角。”程峤志说。

  经程峤志的考证,王柏墓址在王氏家谱上称为“金村之原”,而《光绪金华县志》则有更具体的地名:“金村之原望柴岭”。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78岁,谥文宪。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30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20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1443年)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编辑:陈天琦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