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推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专版,刊发我校校长吴锋民教授撰写的《在新的起点上凝练特色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文。
文章从夯实学科基础、培育学科特色、做强学科品牌、增强服务能力四方面,介绍了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开展的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创新能力的相关举措。全文如下:
在新的起点上凝练特色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吴锋民
高校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负有承担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光荣使命。应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学科特色,搭建学科平台,开拓研究新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强化研究成果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将以《意见》的出台为契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着眼未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学科创新能力。
一是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以人文学科见长、人文底蕴深厚和基础学科实力强及其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优势,强化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特色学科建设,推进传统学科转型和新兴学科生长,形成若干个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群。进一步加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力争在相关优势学科领域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区域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研究体系,为浙中城市群的崛起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培育学科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组建学术团队,注重联动协进,开展多学科协同合作,选准学术研究方向,凝练学科特色。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兼顾二级学科,在二三级学科内部及其间寻求与培育特色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大力扶持综合性、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与省侨办合作,共建华人侨商研究院,以浙江籍华人侨商的创业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华人侨商研究,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共建农村研究中心,着重开展浙江农村研究,以村域经济社会转型为研究方向,在村落史、农村土地、农村村治、农村合作经济等方面形成国内同行公认的研究特色。
三是做强学科品牌。在教育研究领域,统筹研究资源和集中学术力量,以“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科研质量提升计划”、“学科特色发展计划”、“学术国际化计划”等为支撑的“教育学科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契机,着力建设好两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即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和浙江省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研究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在非洲研究领域,以中非商学院为基础,加大教育援非力度,着力培育特色化亮点和差异化优势,在“中”、“非”二字上做文章,着力培养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人才。在儿童研究领域,以儿童文化研究院为依托,组织开展儿童脑科学、儿童文化理论、儿童教育、儿童艺术等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低幼绘本、儿童游戏、儿童动画和玩具等应用研究与开发。
四是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学术与智力密集优势,建设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建设开放型知识分享平台,主动与中央部委加强联系、联动,为国家层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加强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增强对浙中都市圈崛起及其经济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社会辐射作用,大力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努力让哲学社会科学走向大众。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重点基地建设,开拓教育培训市场,促进继续教育转型,强化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全省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教育援非品牌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对非外交战略,主动融入浙江主要留学目的省建设,主动支持金华、义乌的对非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
编辑:朱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