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周一)
水稻抽穗期分子机制及其应用
时间:上午9:00-11:00
地点:生化学院7幢3楼报告厅
主讲:方军,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金属催化的迁移碳硼化反应研究
时间:下午14:10-15:10
地点:生化学院7幢二楼会议室
主讲:阴国印,武汉大学研究员
Physical Organofluorine Chemistry: Our Journey toward Predicting the Unpredictable
时间:下午15:10-16:10
地点:生化学院7幢二楼会议室
主讲:薛小松,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10月21日(周三)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精准教学实践的思考
时间:上午9:00-11:00
地点:生化学院7幢二楼会议室
主讲:徐克,瑞安中学老师,温州市名师
10月22日(星期四)
美苏何以从合作走向对抗:关于冷战起源的再思考
时间:下午15:00-17:00
地点:腾讯会议,会议号566164177
主讲: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并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历史学系学位分会主席。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次获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奖。主要从事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逾60篇。
10月23日(星期五)
关注生命:医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探略
时间:晚上19:00-21:00
地点:人文学院24幢4楼学科研修室
主讲: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7)等,主要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和明清史研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东洋史研究》(日本)和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中日英文论文80余篇。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专著《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2015),另有成果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国家、天津市奖项。
10月24日(星期六)
非洲法研究与学术论文指导
时间:下午14:00开始
地点:法政学院26-225
主讲:詹世明,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非洲政治与安全研究。曾主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非关系》《变动的世界与转型的中东》《非洲法语国家发展与合作》《非洲法语地区发展报告(2020)》等著作;发表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之争——非洲的立场与前景》《应对气候变化:非洲的立场与关切》等重要学术论文。
编辑:赵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