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慈溪日报:学者风华 长者风范 ——写在《秋斋临风—周乃复先生纪念集》首发之际
日期: 2021-03-22 作者: 供稿单位: 第A01:溪上周刊

2014年3月28日,周乃复先生在《慈溪市志》终审验收会上发言。


       1 浙东文化的守望者

  周乃复,国内著名的地方志和地方史研究专家、文化学者,1935年生于浙江嵊州,浙江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方志专家,曾任慈溪市政协常委、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副校长、《慈溪县志》和《宁波市志》副主编、慈溪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新星快威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总顾问、中国徐福会理事、浙江省中日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他是浙东文化的守望者,30年来始终致力于地方志的编纂和地域文化的研究,共参与了9部地方志的编写,在《中国地方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宁波大学学报》《浙江方志》等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慈溪县志》《宁波市志》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新编慈溪市图志》获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学技术奖2014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2020年2月,周乃复先生因病去世。噩耗传来,各地故交好友以及文化界人士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以寄哀思。浙江社科网发布悼念文,江苏省连云港徐福研究会发来唁电,稻读公社在微信公众号特设“追思”专栏,20多天接连推送悼诗悼文。时隔一年后,这些诗文整理而成了《秋斋临风—周乃复先生纪念集》一书。该书分“回忆与悼念”和“生平与学术”上下编,共计23万字。撰写者是周乃复的学生、同事、忘年交、知音,其中不乏成名已久的中青年学者、作家、诗人,有叙事记述,有深情抒怀,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周乃复的学术思想和个人魅力。

       2 锐意创新的研究者

  1988年,身为锦堂师范副校长的周乃复被抽调到慈溪县修志机构任专职副主编,加盟《慈溪县志》的编纂工作。由于慈溪行政区域经历过大幅变动,当时的慈溪县境将近70%面积原属余姚,还有8%原属镇海,造成了记述地域范围和记述时间上的两大难题。

  我市地方志专家童银舫回忆,当时他还是县志办工作的年轻小伙,周乃复先生一到任就着手制定《慈溪县志·凡例》。针对新县志记述范围的争论,经过多次研究探讨,后来,他提出“记述地域以现境为主,适当照顾历史”,获得专家首肯。为了比较完整地记述本地特色,破格设置《成陆围涂》及《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两编,“棉花”升格为专章。《慈溪县志》被我国著名方志专家陈桥驿教授评价为“是一部内容浩瀚的煌煌巨构,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之后,他又编纂了《慈溪市图志》《新编慈溪市图志》《宁波市志》等一批精品志书。其中,1993年编纂出版的全国第一部新编的县级图志——《慈溪市图志》,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方志内容,成为我国地方志修纂史上的创举。他年近花甲时才开始接触电脑,却率先尝试“数字文献化”,创设全国第一个地方志网页,出版了全国首张地方志光盘。

  地域文化研究也是周乃复的主要学术研究范畴,他在出色完成编志任务外,主动利用编志中收集到的丰富地情资料开展地域文化研究,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以新兴学科知识阐释地方特色。他编著有《寻绎慈溪文化之源流》《吴锦堂研究》《秋斋落叶》《秋斋论丛》等近20部作品。他在总结数十年地域文化研究体会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在上位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引入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要特别注重文化个案的研究,不急于作全景式学术归纳,并用《秋斋论丛》中45万字的成果作佐证,力图推动当地地域文化研究水平的提高。撰文、出书、开讲座,他努力普及地域文化知识。作品《慈溪文化鸟瞰》被列入慈溪文化研究工程文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慈溪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曾给自己立下三项课题,包括浙东三北地区文化生态的研究、抗日烽火中锦堂师范学校、吴锦堂研究等。

       3 胸襟宽广的读书人

  “您爱过的山河还在,写的书还在/教过的学生还在/您带走了一部分,留下了一部分/您留下的那些沉淀在这方土地的深处/成为青山的质地,大地的厚度……”市文联主席张巧慧写下诗歌《先生之风》致敬先生,在她心中,他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还是位慈祥的长者。胡飞白深情咏唱“这季节已满世界散布你雄强的深喉/那里有鸟语的森林/滩涂下沉寂万年的厚厚方志,海风刮过/你定会笑一笑,恍若星群回荡寂寥……”

  周乃复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75岁的励茂祥说,周老师是他的高中老师,那时未婚教师两人一室,而周老师有晚上读书工作的习惯,因此在校外自租民房。记得那个房间大约12平米,室内摆设简单,却有两只高大的木书架,两米多高,占据了一面墙。要知道当时周老师的月薪约54元,他每个月用以购书订杂志的开支计划是30元。学生吴观龙2010年加入老年大学诗词研习会,成了周乃复老师的学生。“年近八十还要著书立说的周乃复老师让我很惊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周老师还仔细审阅了他写的24万字的回忆录,并写了序言。

  因为编纂《慈溪市志》而结识,《慈溪市志》主编龚建长感慨地说,周先生有学者的风华、长者的风范、士者的风骨,在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从宁波赶过来的诗人黄岚说,尽管认识周乃复先生不到五年,但两人间的诗词唱和却不少,这些年来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让她的诗词创作水平明显提高。王孙荣说,周先生不私不秘,开诚布公,率先发起文献共享,积极倡导疑义共析,不仅将积累几十年的稀见文献主动与同道分享,还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不仅如此,他对年轻人尤其爱护。《慈溪进士录》完稿,周先生通读全部书稿36万字后写下3000多字的序予以表扬,并举荐他为慈溪市文化研究工程编委会副主编之一。市作协主席、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方向明说,周乃复的目光立足于慈溪,又不局限于慈溪,将一地文化放在更大的背景中,求得认识上的飞跃,赋予文化人以信心;在文化研究中思维方式独特,中西融合,文理兼通,擅长以新兴学科知识阐释地情,启发人开窍;总是微笑着对人,期待着年轻人的成长,真诚相待,谆谆善诱,言传身教,教人以开阔的胸怀对人对事。

  周乃复是大家眼中终身学习的榜样,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他晚年给儿女精心准备的一件礼物也是书——全套电子版的四库全书。周乃复认为,读史使人明智。他送给晚辈胡遐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语重心长地强调读史的重要性。胡遐说,因为周乃复先生和父亲胡洪军是老朋友,所以见到这位可敬的父辈机会很多,得到了无私的关爱,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4 前赴后继的接棒人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在发掘历史智慧、服务当代决策、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年来,我市全力提升质量标准,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推进创新发展,积极探索能够更好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组织方式、任务实现形式和志书体载体式,推动地方志工作创新发展。

  自“二轮修志”以来,我市地方志工作成绩喜人,总**居宁波前列。先后公开出版《慈溪市志》《新编慈溪市图志》《慈溪年鉴》7部,镇志3部,村志1部,部门志、专业志9部,整理点校历代旧方志6部;《新编慈溪市图志》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慈溪年鉴2013》《慈溪市建设志》《横河镇志》《海星村志》获宁波市地方志评比一等奖。目前,全市镇(街道)志编纂已全面启动,其中《宗汉街道志》已经出版,《崇寿镇志》《万安庄村志》《担山跟社区志》完成志稿;《慈溪年鉴2020》《慈溪市慈善总会志》即将出版,《慈溪市地名志》已完成初稿,《慈溪市公安志》已启动,《慈溪市总工会志》《慈溪市卫生志》正着手准备。

  这归功于许许多多地域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存史、资治、教化”,中国形成了悠久的修志、用志传统。把地方志“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把地域文化充分予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将是我们这些接棒人在新时代的担当和使命。

       来源:《慈溪日报》(2021-03-21   第A01:溪上周刊)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