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比比,我有1.9米。”第一次见到利瓦特,惊讶于他的高大魁梧和健谈,这也许跟他的职业有关。
利瓦特曾是一名记者,在刚果共和国国家电视台工作时,创建过一个类似《外交官》的节目,主要报道刚果共和国和其他友好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包括中国。
曾采访过两位中国大使
利瓦特曾经采访过来自法国、德国、土耳其、巴西等国家的大使,也采访过我国的两位大使,其中一位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大湖地区的问题特使夏煌,还有一位是至今仍在刚果共和国工作的中国大使马福林。
利瓦特特别提到,中国在1964年就与刚果签署了友好合作协定,“是当时的刚果总统阿方斯·马桑巴·迪马和毛泽东主席签署的”。
2016年,因为要到北京参加非洲记者研讨会,利瓦特第一次来到中国。除了北京,他还在青岛待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让利瓦特对中国产生了奇特的印象:“所有的东西都很美,建筑也很高大。”
利瓦特说,以前在刚果他也时常接触到中国人,相对于刚果人的高大,中国人个子会小一些。看到中国的建设以后,他惊叹:“中国人竟然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世界,真让人不可思议。”
在金华购物很便利
利瓦特认为,做外交方面的媒体工作,除了要介绍自己的国家,还需要对各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2018年,他得到赴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的机会,进入该校非洲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学习。
到金华以后,利瓦特最深的印象是城市空气很好,路也很宽,道路旁的花点缀得这个城市更加漂亮。“与大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地铁。”不过,这几年地铁已经在建,利瓦特很是期待。
到学校后,从一名知名的国家节目主持人到一名普通学生,这个转变让利瓦特有些不习惯。他表示,以前做节目,他见到的都是各国大使,总在摄像机前西装革履地做访谈;而现在,他要坐在教室里,谦逊地听老师传授知识。好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很好,让他的适应期慢慢缩短。
利瓦特是好学生,踩点上课,在学习之外还会给自己加课。闲暇时,他喜欢去附近转转,加深对金华的了解。利瓦特在婺城区乾西乡黄桥头租了房,一出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烟火气息”。在这里生活了4年,他是所在社区唯一的一名非洲人。因为是外国人,而且个子高很显眼,所以很多人看到他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虽然利瓦特说的是法语,大家不能正常交流,但他们还是能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浙师大食堂里美食很多,但利瓦特习惯自己做饭,他觉得中国的米饭跟他们国家米饭的做法不一样,比如中国煮米饭只是单纯的白米饭,而在他们国家,习惯在里面放盐和油。“也许这样吃起来更耐饿。”在金华的购物体验让他觉得很棒,在超市和便利店里都能买到他所需的食材。
将金华求学经历写成故事
在利瓦特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很多之前采访各国外交官的照片,还有很多在金华拍的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两人合照,其中有跟建筑工人的,有跟种菜老伯的,还有一些跟社区大妈的。利瓦特对这些照片很珍视,也很愿意跟记者讲述其中的故事。
虽然,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人,但利瓦特觉得,要真正走进中国、走进金华,就不能光看表面上的高楼大厦,还要跟这些更接地气的农民老伯、建筑工人、社区大妈接触。“他们的生活,反映了金华更为真实的一面。”利瓦特说,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他更加体会到金华的美,一种真实的美,而这些美,他也会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一年前,利瓦特开始写一本名为《从媒体到外交》的书,现在已经写完进入修改阶段。“整整200多页,很厚。”接下来,利瓦特还要把自己在金华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写成一本书,这也是他离开金华前想要做的。
在金华,利瓦特还交到了很多朋友。当天陪他一起接受采访的,就是他在金华的朋友屈盼。屈盼是陕西人,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一名学生,本科专业是法语,一年前跟利瓦特相识于课上,两人因为语言相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他人特别好,而且很喜欢和中国人打交道。”屈盼说。
利瓦特说,金华让他感觉到满满的安全感。2019年,他的妻子也来过金华。“她觉得金华很好,在这里生活的人很自由,传播的新闻也都很正能量,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文/摄 本报记者 吴越悦
[人物档案]
姓名:Brinel Liwata
中文名:布瑞奈尔·利瓦特
国籍:刚果
简历:利瓦特是刚果共和国国家电视台资深记者。2016年,他创建了一个节目,主要报道刚果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外交关系,他还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2018年6月,他第二次到中国,参加了一场两国高级官员的外交研讨会。同年9月,他为了充电来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求学,主攻国际政治专业。
来源:《金华晚报》(2021-04-11 第08版:人文关注)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