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揭秘新时代劳动教育,来看这群“00后”如何做?
日期: 2021-04-29 作者: 供稿单位: 浙江新闻客户端

“5712份调查问卷、212人深度访谈、4万余字调研报告”——这是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组提交的一份大学生劳动教育“诊断书”。这份详尽、缜密的调研报告,回应了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难题,以期为高校及教育部门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放眼当下,“啃老族”“佛系”“锦鲤”等字眼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背后折射出了其错误的劳动观。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只是在入学时“昙花一现”,在实践周后“转瞬即逝”,这使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危急境地。新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状况,找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着力点,2020年4月,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组成立,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于浙江省范围内展开调研。

项目组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遵循“理论基础研究→实证调查→问题审思→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从劳动意义观、劳动荣辱观、劳动择业观、劳动道德观以及劳动精神五个维度考察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价值取向,并从高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研究当下劳动教育现状。

项目研究前期,成员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实际境况,设计出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在质性研究方面,项目组成员面向大学生、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家庭成员四类对象共计212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三级编码技术进行提取与分析,将大学生劳动观影响因素归结为高校、社会、家庭、个体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在定量研究方面,成员们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选取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25所高校,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在校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5712份,回收有效问卷5281份。根据调查结果,项目组成员将劳动教育置于哲学背景加以审视,凝练劳动教育中个体缺失的核心品质,延展了劳动教育研究新的生长点,引发了学界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指出,“该选题及时落实了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文件精神,又观照了当下部分大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和就业中存在的‘有业不就’的现实困境,具有较好借鉴和推广价值。”

“劳动是我们最质朴而亮丽的人生底色,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在各大教育场域里的缺失,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也产生了偏差,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困境。”项目组成员吴淇表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唯有坚持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唤醒每一个劳动者努力奋斗、驰骋梦想;唯有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才能让劳动光荣成为一种信仰,在新时代成风化人。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