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围绕“加强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协商议政。论坛通过视频连线,在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市路桥区设置分会场。 本报记者 宋健浩 摄
联谊报讯 4月29日下午,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围绕“加强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协商议政。省政协主席葛慧君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坚持党管互联网、党管新媒体,坚持唱响网上主旋律,突出重点大力抓好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多方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空间道德氛围。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持续关注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建言资政,贡献力量,共同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到会听取意见并讲话。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负责人根据前期专题调研情况作重点发言,14位省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界别群众代表在主会场参加论坛。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市路桥区设置分会场,并通过“浙江政协·掌上履职”面向省政协委员开展主题议政,通过“请你来协商·网上议政厅”“请你来协商·掌上议政厅”面向网民开展议政建言,网页访问量合计13.5万人次。论坛还设置了“权威说法”环节,全国政协委员、省知联会副会长、一级律师黄廉熙通过短视频方式,对违反网络道德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认为,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和引领整合到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中,奋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需要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大家建议,要加强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建设,创新话语体系,激发网络空间活力,建设高质量原生内容,以先进文化引领潮流;要构建共建共享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格局,培育网络平台、网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网民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要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加强网络素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压实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社会引导教育和研究推进作用;要强化网络道德环境支撑,加大监管力度,加快网络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省委网信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互动回应。省政协副主席孙景淼、张泽熙、周国辉出席。
本报记者 周霜
编者按
4月29日下午,省政协举行以“加强公民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论坛除在省政协机关设主会场之外,还在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市路桥区设分会场,政协委员、有关专家、界别群众代表踊跃建言。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冯水华作重点发言:
全省共同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的认识加快形成,网络道德规范渐入人心,公民网络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为此建议:
加强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建设。创新话语体系。积极抢占网上舆论主导权,突出网络宣传语言特点和风格,在自由而有序的言论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激发网络空间活力。加强网络话题设置,抓住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用互联网语言普及党史知识,讲好党的百年故事,激发网民爱党爱国之心。以先进文化引领潮流。着力打造一批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精品力作,引导网络传播“国潮”热。注重引导B站知识型视频创作与传播,建设高质量原生内容与高质量互动的流量生态。
构建共建共享网络道德建设格局。领导干部做好示范引领。建立完善领导干部网络素养教育机制,增强社会共同体意识。培育网络平台、网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开设媒体学院,督导互联网企业、网络大咖、直播网红等留出区域建立网络公益服务平台,通过顶级流量带动网民积极向上向善。充分发挥网民主体作用。教育网民加强网络自律,强化自我管理责任,规范和管控自身网络行为。鼓励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深入参与网络社会伦理和秩序的维护、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发挥好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礼堂和乡村大舞台等基层载体作用,打造网络素养教育基地,促进“中国好网民”工程深入人心。
特别关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压实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指导家长提升对未成年人在家期间的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和监督,把家庭成员网络文明列入社区文明家庭的评比考核内容。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身心投入健康有益的线下活动。构建预警排查与帮扶机制,进行专题教育、心理疏导等。发挥社会引导教育和研究推进作用。加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
强化网络道德环境支撑。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助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工作,并重点对动画片、游戏等网络作品进行科学分级。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重典惩罚,对利用青少年网络成瘾趁机侵害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彻底打击。拓宽网络暴力维权途径,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网络诽谤、制谣传谣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建立城市智慧治理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隐私泄露。加强利用网络散布虚假诽谤信息等行为的网络媒体监管。督促通信运营商、银行落实主体监管职责。加快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在深化网络实名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信用治网,将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深化互联网行业党建工作,组织网络道德空间开展网络诚信活动。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探索和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应用。严格落实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措施,研发新的信息过滤技术。加速提升网络技术手段,推广浙江反骗码等防诈微信小程序。
张凤翔委员
网络文化工作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创作基调积极向上,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注重自身修养,加强自律,加强底线思维,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让网络文化作品富含时代精神和民族担当。
陶骏委员
强化能力提升,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引导领导干部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培育具备公信力、专业强的新型意见领袖。推进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在机制建立上,逐步向多元(政府、社会、团体)主体合作互动的治理模式转变。
冯志刚委员
要让公益慈善正能量助力网络空间建设,线下通过帮扶助困、助学助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行动,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感,线上对优秀的公益项目和正能量故事进行传播和推广。通过网络信息的正向引导,让青少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更多优秀的公益项目通过网络信息的正向传播落地。借助互联网快捷、共享、远程的特点,将公益活动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让人们“动动指尖,随手捐助”。
沈少春委员
网游、手游必须有道德底线,建议强化游戏开发运营商责任担当,多开发优质健康的游戏产品,建立有效的防沉迷系统,采取一系列规约来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长和消费额度。相关部门在网游、手游流通环节应加大对相关条例的执行力度,建立电子游戏分级制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约体系,建立专门的监管和防控机构。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以此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融洽的家庭亲子氛围和高效的网络社会治理环境。
包迪鸿委员
5G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建议加强体质锻炼,以运动增强体魄,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健身培训、趣味运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丰富美育生活,以艺术浸润心灵,增设美育相关通识课程,增加校内艺术活动供给;开展劳育活动,以劳动完善人格,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勤工助学、助学助研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叶春华委员
网络直播存在低俗化、泛娱乐化、反智化、低龄化等问题。建议打造正能量直播品牌,平台要积极扶持正能量优质主播,算法推荐时要加大直播主题、内容等社会指标权重;加强网络直播管理,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法规,直播平台要加强对直播内容预审查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线监管,对主播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将重点主播纳入《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建立行业黑名单机制,制定行业惩戒和复出评议标准;强化用户行为引导,实施“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制”,对用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尤其要强化对未成年人用户的引导,实施未成年人健康直播系统建设,设置游戏时间“红线”和直播内容“红线”。
范渊委员
新型网络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建议组建“浙江省反诈联盟”,所有愿意参与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一起携手,通过行业自律和相互合作,共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建构“预警、防范、打击、宣传”标准化体系,形成“群防群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新局面,反诈联盟主要开展共享涉诈情报、升级反诈技术、反诈宣传、联合打击能力等工作。
田宁委员
依靠技术力量,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以云为驱动,以联合惩罚为抓手,高效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统筹信用数据资源,共享信用画像。相关委员会客厅要积极发挥对行业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直播生态,在直播人才培训中,除了直播技巧等实操课程外,要对主播进行相关法律政策和道德规范培训。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规范体系。
李文冰委员
加强平台道德责任规制建设和技术管理,建设专兼职网络运维和安全人才队伍,积极发现本土人才、甄选民间优秀网络人才、吸纳平台企业技术人才,建立联动机制,以技术为支撑筑牢网络道德安全根基。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创新话语风格、表达方式,让“金招牌”网络作品充盈网络空间。重点发挥出“民间力量”,打造一批正能量的“草根网红”。注重发挥线下社群优势,将加强网络公民道德建设的优质内容通过学校、社区、餐馆、企业等线下渠道进行投放,打破宣传壁垒,形成更大的舆论磁场。
吴兰委员
希望多方协同,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政府部门应坚持依法治网,用法治划定诚信的红线;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网民个体应坚持依法上网、诚信上网;科协等组织要走进社区,围绕网络虚假信息辨别、网络诚信宣传等内容,组织开展网络诚信知识宣传活动,向群众现场讲解网络诚信的重要性、网络诚信常识和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
徐小洲委员
网络道德建设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要注重人的教育,再好的技术、制度离开人的教育本身,效果是不理想的。网络没有法外之地,要注重政策法规的普及。
王建华
(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高度重视网络语言问题,加强后台监控和管理,对社交评论留言区的不文明话语、网络谣言、标题党现象及时清理。引导网民自省自律,在行使好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同时,使用规范正确的语言。建立网络语言运用评价机制,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高校,制定网络文明用语规范与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网民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水平教育培训,做好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短视频的用语规范。
薄金阳
(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我是一名大学生退役军人。虚拟世界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要依靠“有血有肉的经历”去塑造人,无论是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生活,都要坚定正确的方向和立场,应对“脱实向虚”的风险挑战。
视频连线
薇娅
(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我是一名网络工作者,前不久被杭州市公安局聘请担任为“杭州市反诈骗宣传大使”,希望通过直播间宣传反诈知识,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共同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广大网络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更加注重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力和内在精神的涵育,注重经济效益也不忘社会公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浙江师范大学分会场
李盛委员
开展多维度研究,制定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公民数字化生存素养。整合多渠道力量,构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培育体系,在基础教育环节,加强家校协作,将数字化养育纳入家长学校教育范畴,加强师范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道德规范环节,塑造数字化时代健康的基础教育领跑者,探索面向不同群体的网络道德建设路径,开展网络道德与数字素养培育的模式探索与方法创新。
汪希燕委员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网络素养科普格局,开展“网络新文明”“网络新生活”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宣传网络应用知识。加强网络安全科普,开展“科技向善 健康成长”、“网络违法案例”讲解、“防网络诈骗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未成年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倡导网风网德科普,开展针对网络用语、上网指引、信息发布等内容的网风网德教育,弘扬网络正能量。
台州市路桥区分会场
戴国良
(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团结网红可以团结一个群体、辐射一个领域,要做好凝聚力量工作,以网络“同心圆”发挥“1+1>2”的振幅效应。要定期组织网红团队学习,开展教育培训,强化网红群体的孵化,培育更多的“小网红”。要主动设置议题、策划活动,为网红提供宣传平台和内容,根据网红的兴趣爱好或擅长领域,开展垂直的服务活动,比如乡村民宿打卡、为企业带货、为志愿工作代言等。
林辉
(专家、界别群众代表)
积极传播好网上正能量,及时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发挥网络的“大喇叭”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网络传播能力,用文艺宣讲微视频等群众语言和网言网语将大道理讲浅、把好政策讲透,并引导更多的群众互动转发。强化网络的为民服务力,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做好网络问题的线下解决,如开展银发老人的用网培训、反网络诈骗宣传等。
来源:《联谊报》(2021-05-01 第01版:第01版:要闻)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