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读诗使人灵秀
日期: 2021-06-11 作者: 供稿单位: 第07版:文化

       沈休文“东阳消瘦”,肇开八咏婺州。谢康乐“池塘春草”,启迪山水金华。自晋至北宋,历代诗人咏婺名篇佳句频出。南宋以后,一郡风雅远承沈郎、谢客余风,近接三唐之妙,称盛江南,蔚为诗薮。

       英国学者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人读诗,每摘佳句,以为嗟赏,或作摘句图,以助播传。历代诗词经典的生成多有赖于这种解诗方式。2018年,笔者牵头组建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曾思考过最能体现“诗路浙江”“诗路金华”的名篇佳句有哪些。2020年,与金华市政协吴远龙主任合作编纂《诗路婺江经典诗词选注》,进一步关注“诗路金华”的代表作。

       “临春风,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沈约《八咏诗·会圃临春风》)、“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李白《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严维《送人入金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为收。世事如斯去,不去为谁留”(陈亮《水调歌头》),无疑最可称诵。

       其他如“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崔颢《题沈隐侯八咏楼》)、“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题八咏楼》),或清空,或遒练,或雄健,令人咀之不厌。

       笔者曾参与过“千年文脉 诗路金华”第三季相关诗词的校编和注解工作。第三季分为若干个专题,摘编《诗路婺江经典诗词选注》初稿18首诗词,各有解题、注释、讲赏,虽不足尽见“诗路金华”全貌,但可从中略窥一斑。

       这次《金华日报》选登的谢翱《仙华山招隐》就是一篇很难懂的作品。如果不深究篇题字句,不熟悉宋元易代历史以及谢翱遗民之思,读者容易将其视作“招隐诗”或“山水诗”。黄灵庚先生细作发覆,指出诗中的“招隐”不是向往山林隐居,而是寓含易代不仕贰姓的意味,“豢龙”“使鹤”“青雀”“中条”等典故,无不寄寓亡国之痛。末句“有恨在中条”,中条山一名历山,表面上是传说中帝舜发迹之地,实是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中条山又名首阳山,谢翱暗用夷齐故事,以示宋遗民心志。

       当然,“诗路金华”最有名的作品仍属沈约《八咏诗》,《金华日报》此前曾刊载相关文章,因此第三季未选录。《八咏诗》也是很难解的篇章。如末一首《被褐守山东》:“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山东”究为何指?历来注家罕言。检戴良《和沈休文双溪八咏》其八中的“被褐守山东,山东古於越”,则可明其意。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浙江诗路展示了浙江诗意的生态画卷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金华诗路是钱塘江诗路的重要节点,有必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深入发掘这一宝藏,传播诗路文化。这次报道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已不啻一场文化盛宴。笔者近日与友人相商重编一些诗路文献,如《明招百咏》《壶山杂诗》《仙华百咏》《月泉百咏》等,意亦在助推“诗路金华”建设。

       作者:李圣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金华日报》(2021-06-11   第07版:文化)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