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守好“红色根脉”,坚定不移跟党走
日期: 2021-07-19 作者: 供稿单位: 第12版:理论

       7月16日,我市社科理论界在市文化中心举行专题读书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周志山在会上作专题辅导。与会的多位社科理论工作者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交流发言。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副校长朱正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其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他向全党提出要求,在新征程上,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得深、理解得透,运用得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并灵活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本身也被注入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元素,以及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接近中国实际、中国群众。其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通,结合得紧,借鉴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体现,两者通过“双重结合”产生“双重成果”。再者,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同的价值、相近的追求、相通的理念,即追求人类的美好社会,这些相似点、相同点,使得两者更加容易结合。

       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来武装头脑,指导社科工作,推动社科工作发展,要深入研究、全面阐释、认真宣传和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浙江师范大学科研院院长助理、博士吴雯: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稳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体现了我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晰了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具体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宏伟蓝图,增强了国人的自信。这份自信正是源于我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百年历程,也是源于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取得的成就。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富民强省,率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自信能够实现强国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志坚: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紧扣时代脉搏,贯穿历史与未来,是一篇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鼓舞全中国人民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激励全党担负时代责任、踏上新的历史征程的政治宣示。

       讲话用“三个深刻改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通篇凝结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引擎,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号角,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强、自警和自励。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蒋芝英:当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们实现了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当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向世界作出“四个庄严宣告”时,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发自内心地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感到骄傲。

       回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的被动转入精神上的主动,被唤醒的中国必然迸发出强烈的力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况也就必将改变。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四个伟大成就”和“四个庄严宣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给予我们宝贵的智慧和力量,赋予我们坚定的底气和自信。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进一步鼓舞斗志、指引方向,进一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底气、自信和定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上海财大浙江学院教师、博士陈伟良:1921年嘉兴南湖上的那艘小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一直驶向了今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同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有鱼水之情,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饱含了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坚定理论信仰;其次,要不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学生锻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想、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此外,还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将所学真正用于社会的发展之上,点燃一批批学生的热情与信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金华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吴瑞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精神构筑史。100年来,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发扬好八婺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守好“红色根脉”,可以更好地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增强思想自觉、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唯有紧紧依靠人民,拼搏实干、共建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不懈奋斗。我们要以敢于自我革命、自我创新的勇气,谋划好、实施好“九市建设”,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张远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上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奋力拼搏的崛起之路。教育发展的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磅礴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如今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未来,教育改革也将以奋力奔跑的姿态,向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打造人民满意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教育强国阔步前行。

       来源:《金华日报》(2021-07-19  第12版:理论)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