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践队在武义县青少年宫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晓 摄
编者按 7月18日至7月28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遗青扬暑期实践队金华“小候鸟‘义’站”分队在武义开展以“考察+访谈+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实地调研活动。十天时间里,小分队深入学校、社区、乡镇,从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角度对“共同富裕”蓝图进行了有新意、有声色、接地气的思考解读。
“义”站“筑”育 薪火相传
“小林老师来啦!”县青少年宫的小朋友们见到小分队授课组的队员兴奋不已。短短五天时间,随迁子女,也就是“小候鸟”们已不再怯生,与队员们在温暖有趣的课程中彼此陪伴,学习知识。经过前期与备课组一同对课程内容的细致打磨,小分队授课组的三位“小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让武义红色故事走进课堂”系列课程,精选武义红色人物、历史、文化故事作为题材、素材、教材,将红色基因巧妙融入课堂文化教学,增强代入感和体验感。同时,小分队队员还结合专业优势,开展红色英语启蒙教学活动,帮助“小候鸟”们更好融入当地学习生活,以“善育”之心在他们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让他们的七月有所沉淀、有所收获。
深入倾听 了解民情
与此同时,小分队访谈组的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与一次次的实地磨砺,访谈组的队员们从一无所知的采访小白一跃成为街采的行家、访谈的好手,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提问方式与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挖掘调研,以民众的视角审视主题。
小分队不仅采访了县青少年宫内的老师、学生、志愿者,还进一步扩充访谈圈,走深走实,来到武义县超洋企业、伯是购厨具有限公司、铂动工贸、隆达企业和嘉益企业五个“小候鸟”托管班示范点,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工人以及托管班的“小候鸟”们面对面访谈、交流,切实获知武义当地人民对随迁子女的关注程度与情感认知。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们纷纷表示对政府在“小候鸟”托管方面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真诚表示将继续响应政府号召,回应政府高度关注开设“小候鸟”托管班,希望帮助外地员工安定下来,并让“小候鸟们”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实践队员在进行随机街采的过程中,也观察到市民们对“小候鸟”受教育情况的关注,甚至有市民在受到街访后,主动来到青少年宫咨询“小候鸟”托管班情况。一份责任,三方同担。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为武义县的随迁子女教育架起了希望的“爱心之桥”、“善育之桥”,亦为武义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筑起“共同富裕”的坚实堡垒。
探访沿革 助力振兴
7月24日,实践团队“转战”武义乡村,探索武义乡村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小分队首先来到了武义县“文明村小康村”三板桥村,走访了三板桥村的文化礼堂,观赏了描绘村落历史、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化墙,参观了莲藕试验田,了解了协调村里矛盾的和合促进会,感受到了三板桥村“干部清廉、村务清爽、民风清醇”的村风与村民参与感、责任感以及“主人翁”意识极强的民风,进一步感悟到三板桥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党员带头、和合善治”的致“富”经验。
而小分队队员们在村巷人家间走访时,还有幸采访到了村里曾经的赤脚医生——卢国法老爷爷,卢爷爷家门口放着一块写有他自己刻制的花岗岩石牌,上书“氟石警世”四个遒劲大字,概述了日军在村中掠夺萤石矿、残杀村民的暴行。见到小分队队员们,80多岁的卢爷爷十分激动,谈到动情之处,眼眶湿润,声音哽咽。离别之时,卢爷爷送给实践队员一本他亲手写的《求学梦》回忆录,勉励队员们能传承精神、向上学习,成为可堪大任的人。
7月28日,小分队来到履坦镇坛头村。在自然资源的涵养和古村落文化根脉的熏陶下,坛头村暗藏共富密码。在党群服务中心,小分队队员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向坛头村领导班子成员了解了坛头村的整体概况与发展方向;在“田庐”里,村庄文旅活动的牵头人之一、浙江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成斌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自公司落户坛头村以来,以乡村振兴为使命,以建设田庐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目标的发展规划。从徐先生的话里行间,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赞叹,以及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激情。而在对民宿负责人、“益昇家”奶茶店店员以及村民的采访过程中,队员们同样感受到坛头村追求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一“文化赋能”古村落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无疑有其独特的借鉴意义。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