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在鱼鳞图册中 发现了“金泉堰”
日期: 2021-08-17 作者: 供稿单位: 第08版:讲述

晚清寺平庄鱼鳞图册记载的“金泉圳”


       讲述:李义敏(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6年前,我在金华市档案馆查阅清代汤溪县寺平庄鱼鳞图册(古代官府征收赋税的土地簿册)时,一处登记为“金泉圳”的土名引起了我的关注——册编“珍字一号”,位于寺平庄3629号地块之首,土地类型为塘。奇怪的是,图册中的图像为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溪或河。从亩分登记来看,这个地方面积有10亩。如此大的“金泉圳”现在还在吗?它到底是塘还是溪?编造册籍的人员为何将它置于首位?带着这些问题,我与学生们走进鱼鳞图册记载的地方——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寺平村人戴贤生保存了一册民国己未年(1919)刊刻的《金泉官堰簿》,上面记载:“原丈珍字一号,龙塘拾亩正,土名金泉堰,四至见后。粮座寺平庄戴宗碧户。”这些信息明显抄自官方鱼鳞图册,只是土名有所不同。考察寺平当地方言,“圳”“堰”读音相同。所以,可以判断鱼鳞图册记载的“金泉圳”,就是堰簿中的金泉堰。而清代汤溪鱼鳞图册内的土地类型主要包括田、地、山、塘,因此将金泉堰归入塘类。

       古堰长约5000米

       《金泉官堰簿》记载:“金泉堰,阔一丈余,长一千五百余丈。”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单位,堰宽约3米,长约5000米。这个数据是估算出来的,还是实际丈量的呢?目前未有实测数据作为参考。据戴贤生介绍,这条古堰至今还在使用,在他的记忆里,堰的主流走向基本没变。我听了很兴奋,决定沿着金泉堰实地走一趟。

       在当地文史爱好者胡阿荣的带领下,我们手持来自《金泉官堰簿》中的《金泉官堰图》,从鱼鳞图册所载堰的源头入水处洪坞口(今上瀛头村西)出发,沿着堰的走向,穿过寺平村,直至终点。之后,我们在卫星图上画出堰的轨迹,测量其长度为4835米。考虑到卫星测量的误差在100米左右,那么金泉堰实际长度约4935米,这与堰簿记载的长度非常接近。

       金泉堰的长度可以通过实测得知,但堰的实际面积,即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很难精准计算。

       鱼鳞图册和堰簿的记载都是10亩,这是清代纳税折算的亩数,并非实测面积。而对于金泉堰灌溉的土地面积,就更加难以考证了。堰簿所说金泉堰“共注龙民田三千七百余石”,“石”其实不是面积单位,而是古代容量单位。古代金华地区向来有“斗石”计亩的风俗,即用所下的种子量来计算亩分。按照习俗,1石折为2.5亩,那么“三千七百余石”就是指金泉堰灌溉的民田达9250亩。传统文献中记载的数字,有时可能不实,所以我不敢轻信。

       根据堰簿绘制的示意图,结合田野考察,我们发现金泉堰分为主流和支流,主流灌溉的区域是寺平庄,支流灌注的主要是节义庄(今汤溪镇节义村)。于是,我们将清代寺平庄、节义庄鱼鳞图册的全部信息整理成可供分析的电子文本。通过计算得知,两庄之田共计3900余亩。此外,旱季古人会利用水车来灌溉,堰上的溋洞也灌溉到附近其他庄少量的田,这样算起来不超过5000亩。

       600年前已有“河长制”

       当时,这条长约5000米、灌溉土地4000亩以上的堰完全依靠民间力量自主修建的。

       寺平建村伊始,先辈戴君华有感于田地灌溉的艰难,便倾囊捐资,沿山开渠,但因频受山水冲刷,未能完成。后来他的曾孙戴宗碧率族人继续开凿,终于在明洪武年间将金泉堰建成。

       堰长作为基层水利的管理者,主要职责是保护水利设施和维护用水秩序。按照旧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金泉堰的封堰日,堰长率领承水堰夫,到各堰口做坝蓄水。在此之前,堰长需提前禀明县府,由官府颁布告示,以防止有人拦截水流。

       封堰长达6个月,直到十月初一才允许百姓在堰上自由行走。其间的六月初一,依照惯例,堰长会率领族人清理淤泥、疏通堰道。费用非由官府支出,而是来自当地的民间组织“戴水利会”。据记载,水利会的经费,一部分来自宗族拨款,另一部分则来自土地收租。

       金泉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见证,村民在沿岸筑碓截水,分流而灌,实现精耕细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600年来,它滋养着当地人们。而堰长制作为中国古代基层水利的管理制度,可谓如今“河长制”的前身,对当下的河湖治理,尤其是如何利用民间力量实现良好的自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金华日报》(2021-08-17  第08版:讲述)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