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 嘉兴在线:红船旁的社工初心故事④|沈筠:第六封信打开独居老人的心房
日期: 2021-08-18 作者: 供稿单位: 读嘉新闻客户端

       他们用耐心和爱心帮助精神病患者撕掉“标签”、重新走出家门的故事;用真情感化吸毒人员、帮助他们重获新生的故事;通过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帮助智障青少年实现自力更生的故事;用专业、耐心和爱心倾听患者心声、抚慰患者心灵的医务社工故事;探访关爱失独老人,帮助他人走出人生阴霾……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会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初心,在脱贫攻坚、服务困境人群、协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践行着红船旁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读嘉新闻客户端将聚焦这些社会工作者,感受他们社工路上的初心和坚守。



       来自秀洲区新塍镇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的社工沈筠,18岁的她就与社会工作结下了缘分,考入浙江师范大学的她,选择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四年的学习,在她心底深深地埋下了一颗鲜活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情怀。毕业后,沈筠回到自己的家乡新塍,成为一名助人自助的本土社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感恩家乡。

       从事社会工作的这些年里,有这样一位老人让沈筠记忆犹新。那是2017年夏天,来自社区的一个电话:“小沈,我们社区有位老人,整天因为一点小事就跟邻居吵架,也不配合我们工作,脾气古怪。”电话中的老人是张大爷,他常年独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妻子早年离世,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他自己身体也不好,每天要吃好多种药。

       于是,沈筠来到张大爷家,但是发现大门紧闭,连窗户都用报纸糊得严严实实。沈筠鼓起勇气敲响了他的家门,担心他着急开门容易摔跤,她小心翼翼地敲几下就等几分钟,一敲就是半个多小时,中途听到屋里有人关掉电视,还有拐杖的咚咚声,但这扇门始终没有打开。

       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对于当时的沈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她坚信任何事情背后一定存在原因,社工就是要去探索原因化解问题。接下去的一个礼拜,沈筠接纳他的不接纳,再也没去敲门,只是每天下班的时候往老人家的门缝里塞一封信。当沈筠去塞第六封信的时候,门竟然留了一条缝,她再一次敲响那虚掩着的门,没过几分钟,门开了,终于她带着自己的真诚和尊重进入了张大爷的家中。

       从此以后,沈筠每个月总要到张大爷家去上几趟!张大爷告诉她,粪桶就近倒在河里是因为梅雨季节风湿疼痛走不动路的无奈;电视一直开着是因为晚上睡不着一个人太孤单;跟邻居吵架是因为觉得大家都看不起他,一直排斥他。沈筠不断地引导张大爷回顾人生,他从最初的缄默不言,到同一个故事一口气可以讲上三遍,在张大爷的“生命图书馆”中,有知青下乡的酸甜苦辣,也有面对家人的自责和后悔,更有老房子里一个人的孤独和寂寞。

       孤独是一种被深埋的情绪。当沈筠小心翼翼地打开张大爷深埋在心底的那个孤独的盒子,时常问自己是否能够接得住,引导宣泄容易啊,但是如何能够去碰触,重新建构生命的意义呢?在每次临走时看到张大爷释怀的眼神和越来越多的笑容,沈筠深深感受到积极倾听和诉说表达就是一种疗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了一打又一打厚厚的逐字稿,不断地去复盘去反思,自己的话怎么说才能去掉价值判断,怎么看才能找到背后隐藏的需要,让问题更加聚焦,启发张大爷转换角度重新思考,怎么观察才能捕捉到细微改变,让赞美更加具体。慢慢地,张大爷晚上能睡个整觉了,还能开着他的小三轮到沈筠工作的服务中心参加一些活动。

       张大爷的变化让沈筠倍受鼓舞,同时也觉察到他的社交需求,于是沈筠努力去化解张大爷和邻居之间的矛盾,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模拟的方式,增强邻居对张大爷的同理和接纳,也让张大爷感知没有界限的交往方式和容易产生社交冲突的原因,为他赋能。慢慢地,有几位邻居加入进来,路上碰到会相互打招呼了,还帮他换个煤气、灯泡,带着张大爷来社区过集体生日会。

       从认识张大爷到现在三个多年头了,现在的他经常活跃在街头巷尾和社区活动室,还加入书画社学习书画。张大爷只是沈筠和她的团队服务群体中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来,他们服务的独居老人达到了67位,参与志愿者187人,累计服务时长2.4万多小时。

       回眸这几年的社工之路,沈筠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成长,更是流淌在不同生命中寻找到的意义。沈筠觉得,只有提升自己的生命才能去影响生命。萤火微光也能照亮一片前行的道路,微薄的力量也能汇聚成磅礴伟力。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