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声音
日期: 2021-08-27 作者: 供稿单位: 第A16版:艺道

       美育评价的关键点

       美术课如何育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力加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教师作用是——倾力帮助全体学生的眼睛建立起视觉图像审美感知、判断、理解的语言系统。每位学生身处不同地域、不同社区的不同视觉图像环境,如何在日常美术课堂,提升学生“学会感受”艺术的水平,成为美育评价的关键点。以美培元,指向全体学生审美感受水平的提升。美术课的重要性在于,究竟给全体学生建构起怎样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繁杂纷乱的视觉图像环境,能够在图像识读能力持续提升基础上,做出正确价值取向的审美判断,达成一定水准的文化理解,能够以对美术发烧友水平的终生爱好者角度,勤于动手表现、实践、并展示呈现。这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全面发展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奠基的美育。

       既要“专家”,更需“通才”

       近些年,在某一领域内,“专家”越来越多,而跨学科或说跨界的“通才式”“全才式”人才却越来越少。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杨宇全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兴趣广、跨界多的书画家,其修养就越高,其艺术成就也就越大。他认为,中国书画的美学特质决定了书画家必须具备文化修养,文化修养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文精神的颓废,“文”“墨”分家也必然会导致书画家成为庸俗之辈,重技轻文,技巧再娴熟、再精细至多成为一个优秀的书画匠。但在“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大行其道的“刷屏时代”,许多绘画作品思维单一、文词鄙陋、想象力苍白,缺少艺术作品应有的文学性与哲理思辨。在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的欠缺,使得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本应成为亮点的东西也就不得不从他们的书画创作中悄然隐退。即便能勉强诌上几句打油诗或顺口溜,也大多是不合格律、平仄乱用,如此一来,语言浅俗,有悖文法,用典谬误,食古不化,只会消解书画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学术“含金量”!

       当代艺术实践的构架

       当代艺术实践是如何被构架的?在盛行“跨学科”的今天,艺术世界逐渐被视为一个文化场域。后现代语境的艺术家们不满于因循惯例,开始出现了集体创作的倾向。青年艺术家蒋涵萱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我们总是在寻找一种关系,无论是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还是作品与政治经济语境之间的关系,抑或是合作者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毕莎普在质疑布西欧的“关系美学”概念时提到的,艺术犹如一种社会服务业,让原本孤立的社会现实以感知形式在艺术框架中开放。谁来参与?如何参与呢?空间和设计是核心因素,它们决定了观众看到什么,怎么看,看的次序和节奏。它们给予了独立自主的体验。但一条固定的展览线路是否可以达到观众所期待的无数变量和可能呢?如果在空间中设置出(观展者可选择的)到达终点的不同通道,不同的路线呈现着不同可能性的艺术构想,这样是否会激发起观众的参与性,并为观众提供更开放而不设限的对话语境呢?

       来源:《杭州日报》(2021-08-26  第A16版:艺道)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