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新闻:浙江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实施方案 专家权威解读重点内容
日期: 2021-09-01 作者: 供稿单位: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8月31日,《浙江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正式落地。对此,记者专访了两位教育界专家,为您详解其中的重点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天雪教授


       记者:我省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实施方案,您觉得其亮点与特色有哪些?

       张天雪:对比了国家和已经出台的北京上海的双减政策,由于国家层面在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尽管出台的层级非常高,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但是内容却特别地详细,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价值,体现了中央执政为民,为民办实事的理念,体现了百姓生活无小事,所以留给各地制定政策的细则空间并不是特别大。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浙江省还是有很多的创新之处的,概括而言:一是目标明确,制定了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体现了政策的目标导向;二是责任明确,从省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到各地市的有效配合,再到各厅局的强化协同,再到学校、家庭、社会、教培市场等的责任都非常的明确,同时也给各地制定弹性的分工留下了余地;三是系统配合,这个政策完好的与前期出台的一些政策衔接融为一体,比如浙江省的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浙江高质量共同富裕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前后贯通,环环相扣,也为后续出台相关的教育评价、考试改革、教师轮岗等实施细则,进行了政策的预热;第四就是技术环节的创新,体现了浙江作为数字大省的优势,也体现了浙江基础教育领跑全国的水平,比如将校外培训融入的“浙里培训”、优质教育均衡的创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等等曾经的先行示范,并将这些示范内容进一步的推向深入。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何珊云


       记者:我省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实施方案,您认为我省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托哪些具有浙江特色的手段?

       何珊云:浙江省发布“双减”实施方案是落实中央“双减”政策的具体化落实方案,是结合浙江省情和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浙江方案”。在这一出台的政策中,除了北京、上海等省市都提及的关于作业设计、校外培训等共性问题以外,浙江省的这一“双减”方案中还具备了特色化的手段,如“数字化”思路。一方面进一步做优做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一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提升校外培训监管水平。

       记者:实施方案提到,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浙江应该如何实施更具科学性?

       何珊云:学校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在校外教育退出后的大量空白地带如何由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来填补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同时,也需要来建立学校联盟机制,在学校间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入优秀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场馆资源,将优秀的历史文化、科技成果、艺术资源等引入学校,丰富学校的课程和服务;此外,择优选择优秀的非学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等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

       记者:接下来我省该如何对实施方案进行平稳落地,进一步完善细则?

       张天雪:首先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进行相应的舆情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是一项事关民生的政策,是对前一个阶段“义务教育轻负高质”政策的有效落实,同时也是对“教育评价总体方案”深化的探路之举,现在我省已经出台了“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幼小衔接实施意见”,早期出来的“浙江省家庭教育条例”,接下来对于中考改革、乡中崛起、教师轮岗、数字课堂、学校评价等问题要进一步细化,同样本着问题导向、清单治理的原则,把一项好政策执行好。更要防范政策所导致的一些风险和政策对象的寻租行为,有效化解政策的矛盾,比如引导教育资本的公益化、培训教师的再就业、培训机构的游击化、课后服务的形式化、家庭教育的表浅化、教师负担的无限化……,不要把一本好经最后给念歪了!

       记者:对实施方案中提到,“双减”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您有什么建议?

       何珊云:实施方案中已经提到“双减”工作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之中,也就是说“双减”政策的落实将会成为评价县域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绿色质量观”,是在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学业质量的提升有没有牺牲学生的睡眠时间、锻炼时间、活动时间等为代价。不仅关心学生“学得怎么样”,还关心学生”学得是否有效“、”学得是否开心“等问题。这种“绿色质量观”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我们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成绩上,而是要以学生是否健康成长来评价办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双减”工作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将是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这个实施方案背后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并促进我省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张天雪:其实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从国计层面上讲,是为了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根本追求,体现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意在减轻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唤醒学习主体的内驱动力。“双减政策”的实质是要回归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回归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回归育人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要让学校像个学校的样子,让学生像个学生的样子,让老师像个老师的样子,让家长像个家长的样子……,本质上就是要做到立德树人。 所以这个政策执行到最后最根本的难点还在于上述四个回归。

       来源: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