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9日,“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杭州市富阳区顺利召开,杭州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金卫国,杭州市教育学会秘书长陈万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师》杂志社长曹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新闻部主任赵敏,中国教师杂志浙江站主任赵君,富阳区教育局副局长章清、教育科科长刘忠明、教育科邱银娟,富阳区教研中心主任何文明,富阳区永昌镇党委书记蒋建军,富阳区新登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何强,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校长培训首批专家李更生,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原副局长费蔚出席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教师》浙江理事会、杭州市教育学会、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主办,永昌镇中心小学承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浙江省60余所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共13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吕关心主持,杭州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金卫国、富阳区永昌镇党委书记蒋建军、富阳区教育局刘忠明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论坛聚焦“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立足实践,走在前沿,着眼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希望本次论坛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契机,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在打造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的同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主论坛
曹巍作了“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引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她从“高质量教育”的内涵、乡村教育的现状、乡村教师成长之路、打造高质量乡村学校“富阳模式”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指出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提升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自我内驱力激发、名师引领、教研推动、有效培训、多元共促等方面着手,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雷万鹏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作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报告。他从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并通过两个具象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乡村学校有没有希望,取决于有没有质量”的论点。
李更生作了“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范儿?——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报告。他从新时代为什么发展要走向高质量、高质量学校是什么样的范儿、如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学校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与共鸣。
永昌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华峰作了“教育共富背景下乡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报告。他从学校舒适的学习场域、农村自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型谈起,介绍了从3.0版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关注学生”到“教师成长共同体、师生成长共同体:关注学生学习力”,再到未来可期的4.0版方面的研究,表达了在小组合作的实证研究,作业超市的相关研究,基于学生管理、自我成长的学生议事会的形式与操作,基于数字赋能的评价改革、数字化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分论坛
分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力基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两大维度,从四个“如何”——“如何向‘学习贫困’开战,推动共同富裕教育的变革”“如何向深化管理改革要高质量”“如何向深化课程改革要高质量”“如何向深化教育共同体和教育数字化改革要高质量”切入,对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
分论坛分别由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项红专、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文明主持。
分论坛报告(一)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学校发展
的路径与方案
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副局长章清作了“区域推进,构建小班化教育的‘富阳范式’”报告。他从富阳区域小班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当下富阳教育局和各小班化联盟学校通过多措并举规范化推进小班化教学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富阳区域小班化教育的发展成果和研究情况进行了分享。
丽水市云和县第三中学校长徐立民作了“振兴乡村学校,助力共同富裕”报告。他从办学背景、办学理念、特色课程、教学常规和“立信”德育等方面对云和县第三中学的教育教学特色进行了展示和分享。他认为,乡村学校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省的历史使命,而乡村学校振兴则是我们教育人的历史使命。
舟山市沈家门第四小学校长周军海作了“办一所学生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报告。他以朱家尖小学为例,就“如何创办优质学校”分享了四个方面的探索路径:设计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的核心理念系统、设计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设计一套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体系。
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詹国芬作了“打造没有围墙的竹林学校”报告。她从永昌镇中心幼儿园的基本概况、打造高质量环境、培育适宜的课程和培养优质教师队伍等方面,阐释了她对如何开展高质量乡村幼儿教育的理解。
浙江勤业设计代表何子龙作了“乡村学校提升改造、景观设计的讨论”报告。他从建筑和景观改造的角度对如何创设有地方特色、人文特色的乡村学校进行了观点分享。
分论坛报告(二)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的理念与实践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华松作了“各校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路径”报告。他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学校怎样向管理要效益,要建立好质量的标准,深化“名校+”的战略;交流了“管理体制机制”“校长领导力”“育人理念”“办学特色”“育人载体”等方面的内容。
杭州钱塘新区义蓬第一小学校长杨立军作了“美好教育”报告。他从杭州钱塘新区义蓬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文化加持”“名师引领”“智能辅助”“制度统领”等方面的做法及想法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宁波市象山县新桥学校校长戴蓉蓉作了“燃烧吧,火柴青年”报告。她从象山县新桥学校“校园文化”“科研团队组建”“扎根乡村教育”等方面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校长罗贤龙作了“从‘破茧’走向教育的美好未来”报告。他从“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乡村学校教育的痛点和堵点”“从乡村教育的需求出发,走现代化发展之路”“从乡村教育的差异出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等方面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论坛闭幕式由费蔚主持。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中国教师》浙江理事会章程、推选了《中国教师》浙江理事会专家组、产生了《中国教师》浙江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处成员。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