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8天,《长津湖》票房破49亿元。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铮铮铁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诚,点燃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音·砺学”团队的学生们说,《长津湖》的“彩蛋”,也藏在他们的红色寻访中。
成立于2018年的“红音·砺学”团队,3年时间里前往浙江省11个地级市,寻访革命先烈、抗战老兵、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以及优秀企业家代表、党政干部代表、知名校友代表等100余位浙江籍先锋党员。
一直以来,团队以“七个一”为主线目标开展活动,即“寻访一段故事、拍摄一组照片、录制一段视频、开发一堂党课、开展一次宣讲、举办一次展览和锤炼一种精神”,寻访对象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
寻访对象讲的故事
出现在大银幕
“当曾经寻访听到的故事,变成画面出现在大银幕上时,那种冲击感很难忘记。”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四学生黄健在看完电影后说。他是“红音·砺学”团队的“老人”。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二学生、“红音·砺学”团队的“新人”郑不凡提到一位叫王景友的老人,同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电影中讲到战士们吃冻土豆,这个情节听王景友老人讲述过,看电影时就很感动”。王景友说,当年自己和战友们的身体被冻得硬邦邦的,大家苦中作乐就烧土豆,可等送到阵地,土豆已经冻上了,咬都咬不动,大家就用手和身体捂暖了再吃。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任怡之是在大一暑假加入“红音·砺学”团队的,她说:“在看到《长津湖》电影花絮里的冰雕连时,我想起了曾经寻访的朱光老人。他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朱光老人说,有一次一个班全员出去执行任务,很久都没有回来,他们就到营地去找,发现很多人背靠背团坐在一起,叫了也不应声,上前轻轻一推,一下子都倒了下去,才发现他们都冻死了。“是他们的战斗,换来了我们的和平。”任怡之说。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黄健加入“红音·砺学”团队是在大一,他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对红色文化、党史有较大的兴趣。刚好遇到‘寻访百名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活动,就主动报名了。”黄健主要负责的是视频拍摄和剪辑,参加完第一次活动,他就发现与历史的亲历者面对面交流,历史变得鲜活。在整个团队中,有人擅长演讲,有人善于访谈,有人爱好拍摄,各类人才聚集,有效合理分工。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四学生贝宇阳是团队的核心成员,她说:“从一开始的一名成员,追随学长一起寻访,尝试过拍摄、采写、后期宣传等,培养了多方面的技能;到后面作为组织者、策划者,统筹助力活动开展,在收获别人故事的时候,自己也在成长。”
活动开展以来,“红音·砺学”团队记录下了30余万字的红色故事,拍摄了3000多张红色照片,录制了180多条红色微视频,开发了100多节红色微党课、举办10多次展览和100多次红色微宣讲,形成红色故事汇、红色家书集、红色影像集,最终系统汇编成《百年薪火,“浙”里传承——浙江省百名先锋党员红色寻访录》,形成“追寻与传承”主题微视频。基于此,团队对访谈资料进行口述史研究,形成《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优势的实践解码——基于浙江省百名先锋党员的口述史研究》调研报告。
3年时间,团队逐步扩大规模,与学校其他学院和部门合作,吸引更多人加入;3年时间,成员们将寻访对象的口述,转化成文字、视频、图片,记录“即将逝去的声音”;3年时间,经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活动意义更加深厚。“希望通过我们的整理汇编和各类宣传,让更多人关注、聚焦这些共产党人,感悟蕴藏在背后的红色精神。”贝宇阳说。
“作为新时代青年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历史印记的探寻者、革命故事的聆听者,更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这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任怡之说。
3年薪火相传,百人接力传承。“红音·砺学”团队用真诚讲好革命故事,以实践书写青年担当,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百优团队等称号。
编辑:蒋红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