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四合•三化”新模式引关注
日期: 2021-10-27 作者: 供稿单位: 金华晚报

       “要在身体力行、出力流汗中创造美好生活。”“理想工作当然是钱多事少啦。”“机器已经能代替人去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我觉得体力劳动不重要。”浙江师范大学吴淇同学的手机里,存着许多这样的对话。作为学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践团队的一员,过去的一年多来,她和同学们围绕着“劳动观”这一话题对来自全国各所高校的同龄人进行了访谈,其中不乏有趣的观点。

       劳动教育优化是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观是怎么样的?在对全国东、中、西部105所高校的21982名大学生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之后,浙江师范大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践团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前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颇,劳动意识浅薄,劳动情感淡漠,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贪图安逸、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当前劳动教育存在被淡化、弱化的现实困境。”谈起成立团队的初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工作室负责人张晶说:“成立工作室正是为了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将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落实落细。”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四合•三化”模式的丰富实践

       针对在实证调查中发现的大学生劳动认知偏误的困境,浙江师范大学创新提出了大学生劳动教育“四合•三化”模式。其中,“四合”即品德与技能统合、脑力与体力结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三化”则提出了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等“系统化”建设模式,家校社会“协同化”运行机制及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效化”育人举措。

       劳动教育“四合•三化”模式一经提出,即在本校展开了丰富的实践。针对现存劳动教育设计碎片化的现状,浙江师范大学提出分学科、分年级构建体系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劳动课程。同时强化实践养成教育,各院系、各班级实行轮班制,每周分别安排各个班级的学生到校园指定劳动岗位进行劳动,将校园劳动教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在丰收节与当地农民一起打稻谷;重阳节帮烈士遗属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在学校投身校园绿化活动;帮食堂的叔叔阿姨准备饭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这是一次难得的劳动体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经历过劳动,才能明白‘劳动最光荣’背后的含义!”在体验过传统农耕劳作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林昱辰同学这样说。

       浙江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工作室提出将劳动观和劳动践行情况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内容,并按文理科、不同年级学生专门分层分类设计设计了“大学生劳动电子档案”,包括学生在每学年参加劳动实践的形式、内容、相关要求、考核标准等,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元形式记录学生从事劳动活动的过程表现及劳动成果等信息,可供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及家长在线查看。这正是“四合·三化”模式中提出家校社会“协同化”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针对目前家校社之间协同不畅,实践育人共享资源缺乏的问题,提出组建社区公益服务联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针对校社共育不紧密问题,提出校社合力,共享产学研一体化智创空间,农村地区可将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则可授权部分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使其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还提出依托校史资源打造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特色品牌,以“实效”为导向,积极引入“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面对面”、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特色课程,邀请劳动模范、社会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等走进校园,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系列主题教育,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显著成效引学界关注

       “为了六点热气腾腾的早餐,食堂阿姨四点就要起床,劳动者如此平凡又伟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心怀感恩。”“只有身体力行地劳动,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四合·三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引导下,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在多元化劳动形式中亲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自觉践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学校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劳动氛围十分浓厚。

       该实践项目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注。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资深教师万俊人指出,“该项目有利于我国劳动教育之最新政策的落地,对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任重而道远。”张晶表示,未来工作室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发挥出重要育人价值。

       来源:金华晚报




编辑:蒋红跃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