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举行《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编纂项目评审会
日期: 2022-10-26 作者: 供稿单位: 非洲研究院

10月24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编纂项目评审会在非洲研究院举行。丛书总主编、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就丛书高质量编纂工作进行指导。


《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编纂项目评审会现场。


刘鸿武强调了丛书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刘鸿武表示,编纂团队要主动提高认识,将丛书编纂上升到为国家对外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性知识体系的战略高度。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推进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位置的变换,中国对域外知识体系的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正式落地,正是国家对域外知识供给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学者应当自觉将学术追求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与实践需要相结合,切实重视丛书编纂的科研组织工作,将“有组织科研”理念贯彻落实到丛书编纂的全过程。刘鸿武表示,目前丛书申报对象众多,既有长期深耕某专业领域的资深学者,也有青涩的年轻学者,还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探索者。各系列主编要加强协同促进,发挥资深学者的引领表率功能,帮助年轻学者快速成长;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新方法、新视角的运用与形成。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就丛书高质量编纂工作进行指导。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徐丽华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陈宇峰教授,外国语学院胡美馨教授,非洲研究院王珩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万秀兰教授,法政学院吴卡教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姜海宁教授,非洲研究院徐薇研究员、周倩教授、刘云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各系列申报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会后,各系列主编将根据具体申报情况,科学研制编纂体例,制定学术标准,着力保障编纂质量。通过系列丛书编纂,汇聚一批学术资源,培养一批青年学者,形成一批学术成果。


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冯昊青教授表示,大型丛书编纂是对学校科研动员组织能力,落实教育部“有组织科研”的一次大型实践检验,此套丛书是学校“十四五”期间特色学科建设的重点项目,学校将在经费支持、政策调节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孵化学术精品的高标准,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力争5年内形成区域国别学领域新的重大成果集成。


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工作有着深厚积淀,在实践中坚持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设路径。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实体性的非洲研究院,在创新性的学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学科建设为本体、智库服务为功用、媒体传播为手段、扎根非洲为前提,中非合作为路径、协同创新以赋能”的区域国别学建设新方向。今年1月,浙师大印发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学校一把手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全校各职能部门、学院院长为专班组长的全校科研组织新架构,全面开启了浙师大非洲国别学学科建设新征程。今年4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光明日报》发布《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编纂征聘通告,应者广泛。


目前,来自国内外24所高校的200多学者组建了团队,申报了十大系列100余部著作的撰写、翻译项目。根据实际申请情况,丛书编纂委员会在原有《非洲国家独立以来国别发展史》(本系列主编:周倩教授)、《当代非洲国别地理》(本系列主编:张建珍教授)、《当代中非国别关系史》(本系列主编:刘云教授)、《非洲区域国别学教材》(本系列主编:徐薇教授)、《非洲国别区域研究译丛》(本系列主编:胡美馨教授)、《非洲学者论中国和中非关系》(本系列主编:格特大使)、《非洲经济与中非经贸合作》(本系列主编:陈宇峰教授)、《非洲教育研究》(本系列主编:万秀兰教授)、《非洲法律翻译及研究》(本系列主编:吴卡教授)、《非洲文化与中非人文交流》(本系列主编:王珩教授)等十大系列基础上,新增《非洲中文教育区域国别研究》《非洲学科教育研究》2个系列,分别由浙师大国际处徐丽华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唐恒钧教授担任主编。面向时代需求,浙师大集全校之力,编纂大型系列丛书,旨在为区域国别学建设需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新内容,为中国非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丛书总主编、各系列主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出席评审会。

编辑: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