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背景下的中非合作暨第二届中非安全与发展论坛在浙师大举行
日期: 2022-11-25 作者: 供稿单位: 非洲研究院

11月23日,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背景下的中非合作暨第二届中非安全与发展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背景下的中非合作暨第二届中非安全与发展论坛”线下会场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智库专家、期刊编辑以及来自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有关人士共150余人,围绕新时期中非安全合作与发展合作面临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分享真知灼见,提出新思想、新路径。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致辞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线上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吴鹏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统筹发展与安全,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中非合作始终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和全球发展合作的前列,进入新时代,面向新征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努力克服疫情和国际形势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结合中非双方实际,统筹推进“两个倡议”在非洲落地。中非合作需要更加积极推进双方各层级间的政治交往,要更加稳步地推进双方务实合作,尤其是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绿色产品等领域,双方合作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密切双方在国际领域的通力合作,要不断巩固中非友好的民意基础。吴鹏强调,中非关系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智库学者在智力上提供支持。智库需要进一步聚焦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国别,关注非洲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粮食安全以及债务风险等问题,做好跟踪调研和案例研究,发布高质量研究报告,为中非发展合作和安全合作贡献更多智慧成果,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致辞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致欢迎辞。刘鸿武指出,浙师大长期以来坚持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理论探索与智库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致力于为中非合作提供高水平的智库成果,积极打造了以中非智库论坛为代表的系列国际化论坛,为中非民间对话搭建交流平台,提炼出了有关中非合作的众多话语概念,在中非减贫合作、绿色低碳发展、中非产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教育科技、人文交流方面的相关话语体系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形成了以中非双方自主探索共同话题的学术空间,逐渐改变非洲研究领域由西方领导的话语生态。刘鸿武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提升到支撑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中非合作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中非双方学者需要更加紧密携手,更加有效地对接到中非合作战略上,进一步发挥学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特殊功能。此次研讨会聚焦中非安全和发展合作,希望能汇聚专家思想智慧,为推进中非在安全和平和发展领域深度的合作,尤其是国别领域和重点领域合作提供知识产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季志业,兰州大学原副校长,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教授马晓霖、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吴大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特别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馆长,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约罗·迪亚洛分别作主旨发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步发言


徐步强调了对非开展数字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徐步指出,当今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冲突战乱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为中非合作指明了方向。当前,网络空间及数字领域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也面临越来越被边缘化的问题。这意味着非洲潜在的广阔的数字经济市场,也是中非数字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对非数字领域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来自国际组织、跨地区组织和西方国家的竞争以及非洲精英对西方国家的倾向性靠拢和依附,因此加强中非数字经济合作要有前瞻性思维,尤其要加强学术和智库研究,为中国数字企业走向非洲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不断推动中国的数字经济优势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季志业发言(图片源自网络)


季志业围绕“中非团结合作,迎接世界巨变 ”作主旨发言。季志业指出,当今世界再次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地缘政治冲突久拖不决,大国博弈不断加剧,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均对非洲地区产生巨大而持续的负面影响,非洲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粮食供应紧张,公共债务高企,由此也带来了军事政变频发、恐怖暴力活动再次猖獗以及国家间冲突再起等安全问题。季志业认为,与非洲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非洲团结合作是中国走入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选择,中国向来重视与非洲的平等合作,但长期以来,相比发展合作的蓬勃发展,中非安全合作亟待加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中非合作指明方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对非合作的核心理念。如何将两个倡议落实到中非合作的实践当中,这是学术界需要认真探寻的问题。


兰州大学原副校长、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恕发言


杨恕从安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俄乌冲突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杨恕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局部冲突,其影响具有全球性、深远性。首先,俄乌冲突导致核战争的威胁增加,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的现实之中。其次,信息化手段的大规模使用颠覆了传统战争,传统军事和安全战略受到挑战。第三,军事安全组织的扩大和功能的变化对军事安全、理论和情报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四,条约边界线的法律地位被忽视。在俄乌冲突中,《阿拉穆图宣言》条约边界的法律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第五,对“擦枪走火”一类低强度的冲突可能产生新的看法和应对。第六,中小国家在安全上对大国的担心或者依赖会增加。杨恕认为,专家学者要更新国际安全理论的研究,根据国际形势和战争形式变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利益的安全理论和对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发言(图片源自网络)


李伟对世界百年大变局下的非洲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李伟认为,非洲国家当前正处于十字路口,非洲国家面临的各类挑战不断加剧,世界上28个最贫穷的国家中有23个在非洲,非洲面临着严重的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从根本上说,非洲的欠发达和落后是西方强加的西式民主的上层建筑与非洲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相互不适应、矛盾所导致的结果。因此,解决非洲的发展问题,道路选择依然是非洲国家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非洲深受殖民统治之苦,对西方的标准或西方的体制“毕恭毕敬”。当前,深受西方教育影响的非洲精英很难找到一条将西方先进经验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事实上,西方的民主政体、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救不了非洲。非洲精英和民众必须觉醒到这点,才能自主寻找一条符合非洲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教授马晓霖发言


马晓霖对巴厘岛“习拜会”看中美关系走势进行分析解读,并对中非合作提出新思考。马晓霖指出,中美关系牵动着中非关系,是中非合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巴厘岛中美峰会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表明中美关系中呈现出基于力量对比而引起的地位改变的趋势性变化。中国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进一步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马晓霖表示,中非合作对中非双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洲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以及发展危机和治理困境,中非合作应聚焦非洲发展困境,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非产能合作与产业对接,发挥中国农业、纺织业、加工业、制造业等产业优势,帮助非洲国家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消解债务困境,增加就业和税收,为非洲发展注入动力。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吴大辉发言


吴大辉作题为“返回非洲:俄罗斯对非政策的变化”的主旨报告。吴大辉指出,2019年俄罗斯非洲索契峰会是俄罗斯对非洲政策的转折点,俄罗斯对非政策的转变符合其外交逻辑,对非政策的转变也表明俄罗斯主动摒弃“老大哥”形象,将非洲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同时会议也显示出非洲国家决心进一步加强俄非的愿望并期待俄罗斯在解决非洲经济安全问题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俄罗斯对非政策的转变,使俄非关系步入新阶段,除传统军事合作外,俄罗斯对非出口大幅增长,但限于俄罗斯整体国力,俄罗斯对非政策缺乏整体性、统一性、战略性的纲领文件,议事机制建设不足;在贸易方面,俄罗斯对非进出口贸易失衡;在投资领域,俄罗斯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意愿推动私营企业对非投资。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特别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发言


周戎作题为“非洲安全形势与中国海外利益”的主旨发言。周戎表示,随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正在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机构和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加。不断加剧的大国竞争、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部分非洲国家政局跌宕不稳,还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蔓延,传统的安全防范方式不足以有效、全面保护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安全合作和发展合作并重,这是中非合作的基础。未来亟须对非洲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和精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中非安全领域的合作,提升中国在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尤其在减少安全风险,维护安全环境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馆长、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约罗·迪亚洛发言


约罗·迪亚洛作题为“新时期中非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挑战”的主旨发言。约罗·迪亚洛认为,过去20年来中非关系稳步加强,双方经贸合作持续增长,人文交流也稳步提升。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近来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西方大国对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恶意指控,试图破坏中非关系,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和逆境带来的新挑战,中非双方都应该积极思考并用实际行动回答“双方如何最大程度实现真诚务实的合作”“非洲如何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快车”“如何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三个问题,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非世代相传的友谊和中非交流成果,进一步提升中非双方的国际话语权,为不断深化中非合作、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努力。


第一、第二、第三分论坛线上会场


本次会议设有“非洲安全局势与大国对非战略、中非安全合作、中非发展合作”三个议题,与会的中非学者围绕议题,从大国竞争、非洲恐怖主义、资源冲突、中非经贸和安全合作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赵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论坛》编辑部副主任、《区域与全球发展》编辑部主任张颖分别受邀担任分论坛评议人。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徐薇主持开幕式。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立主持主旨报告阶段。姜恒昆副研究员、肖玉华副研究员、肖瑾博士分别主持了三个分论坛。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副主任宛程、秘书长肖瑾分别做分论坛汇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作会议总结。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球倡议”为解决全球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中国历来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务实合作,发展和安全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未来应以“两个全球倡议”为引领,统筹发展合作和安全合作,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积极推动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编辑:姜雯静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返回原图
/